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来得干脆利落。
11月4日,白宫发布公告,宣布自11月10日起,针对中国芬太尼相关商品的关税从20%下调至10%。
然后不到12个小时,中国这边的公告紧随而至,宣布自11月10日起,一年内继续暂停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几乎同时宣布关税调整,这难道仅仅是巧合?

细看这两份公告,有个细节值得一提。
美方的说法是,关税下调立即生效,而中方的“继续暂停”却设定了一年期限。
这个时间差,暴露了双方完全不同的战略考量。
美方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政治效果,要在选民和企业面前展现谈判成果。
中方则更看重战略灵活性,一年的窗口期既表达了合作意愿,又保留了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策略的空间。
而且这还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必须看到美国的实际行动之后,再做出相应的改变。

现在看来,特朗普这回还是有那么一点诚意的。
回想10月底吉隆坡的那场磋商,以及韩国釜山的会晤,这种不对称的安排其实早有预兆。当时达成的共识里,美方同意取消10%的“芬太尼关税”,中方则对应调整反制措施。
现在看来,每一处措辞都暗藏玄机。
首先说说芬太尼问题是如何从禁毒领域的专业议题,一跃成为贸易博弈焦点的。
特朗普在行政命令中说得直白,“中国已承诺采取重大措施,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国。”
将贸易措施与具体政策承诺直接挂钩,这种手法在美国对华谈判史上并不常见。
以往的经验表明,单纯的道德劝说或外交压力在芬太尼问题上效果不彰。

而现在将贸易优惠与具体成效绑定,确实为中国加强相关化学品管控提供了更直接的政策动力。
这种议题联动策略,或许将成为未来中美谈判的新常态。
其次就是稀土和芯片。
在白宫发布公告,兑现对华承诺当天,美国财长贝森特说了这么一句话。
他说,美国最终可能允许向中国公司销售英伟达生产的高端计算机晶片。
毫无疑问,这和美国此前的“卡脖子”决策截然相反,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和中方的稀土出口政策调整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但说实话,这不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而是双方在关键供应链上相互依存度的新认知。

美方在高端芯片领域的优势与中方在稀土资源上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种危险的平衡。
回顾2025年初的稀土出口波动,当时外界普遍解读为中方在表达不满。
如今看来,那更像是在为后续谈判积累筹码。
这种“以资源换技术”的博弈模式,正在更多领域悄然重现。
从这次贝森特的表态来看,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他说,在明年,特朗普可能会和中方见好几次面,他还说,中美关系如今更加平稳。
贝森特的这个判断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
看看吉隆坡达成的一揽子协议就知道了。

美方暂停实施“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相应调整反制措施。
美方暂停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措施,中方也给予对应回应。
这种“行动对行动”的模式,为双方建立了一定程度的操作默契。
但这种默契显然是有限度的。
因为所有协议都设定了明确的时间界限和评估机制,这说明什么?说明中美双方在寻求合作的同时,都没有放弃各自的底线思维。

这种既合作又防范的矛盾心态,恰恰定义了当前中美关系的复杂本质。
至于中美这一次“关税休战”到底能持续多久,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个“一年”的暂停期里面。
下一篇:刚刚!中美大利好!全线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