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将高关税描绘为是“美国在对外国征税”,也就是关税核心部分是由外国企业支付的。但高盛经济学家却表示:即便部分国家的企业为了尽量不失去美国市场,愿意承担关税,但比例也不高。
他们预估:海外出口商仅吸收了关税上涨成本的五分之一,甚至会更低,高达8成的比例都是由美国进口企业承担的——进口商的消化能力有限,等库存见底后,他们就会试图通过提高价格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沃尔玛、宝洁、福特、百思买、阿迪达斯、耐克、美泰和斯坦利都因美国关税而涨价——“这是一种消费税,一定会对美国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产生影响,对低收入者的影响会更大”。
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数据:特朗普的贸易战将美国平均关税从2025年初的2.5%,推高到现在的18.3%,这是自193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若与更多的国家、地区博弈,这个数值可能会更高。
该实验室还估计:高额关税将会给美国居民家庭平均带来2400美元的额外消费支出——换言之,特朗普政府地区利用贸易战让“关税收入得到答复提升”,但输家不是外国企业,而是美国消费者。
呵呵,美国老百姓才是最大的输家
当特朗普声称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是在“惩罚外国企业”,甚至扬言这些关税最终会由其他国家买单,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这位总统的脸——美国普通老百姓的钱包正在为这场贸易战付出沉重代价。
特朗普政府一直将高关税包装成"让外国企业买单"的经济武器,但实际运作机制却完全相反。当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时,首先掏钱的是美国的进口商——这些企业要么咬牙吞下成本,压缩利润。
要么是直接提高零售价格,把负担转嫁给消费者。高盛的研究显示,外国出口商最多只承担了关税成本的20%,剩下的80%全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消化。这意味着特朗普所谓的"对外国征税",本质上是对本国老百姓变相加税。
对于富裕家庭来说,每年多花2400美元的支出可能只是轻微影响,甚至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对工薪阶层和低收入家庭而言,这笔额外开支意味着更少的储蓄、更紧的预算,甚至不得不削减必要开支。
更讽刺的是,许多支持高关税的政治人物声称这是在“保护美国工人”,但现实是:许多依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的美国企业同样面临成本上升压力,而这些企业最终也不得不通过提高商品售价的方式,转嫁给美国居民。
贸易战的代价,对美国社会而言是长期的
短期来看,高关税似乎能提振某些国内产业——部分企业可能会加大对美投资。但从长远来看,它削弱了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推高通胀,并可能引发贸易伙伴的报复措施,进一步损害美国出口行业。
历史已经证明,贸易保护主义往往适得其反——19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曾加剧大萧条,而今天的高额关税政策可能重蹈覆辙。欧盟、日本、韩国等虽暂时对美妥协,被迫接受高比例关税。
但他们都不约而同的的在积极拓展非美市场,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这种"去美国化"的长期趋势,正在悄然削弱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
更值得警惕的是,高关税正在加速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许多跨国企业为了规避美国关税,开始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国。表面上看,这似乎减少了中国的对美出口,但实际上,美国消费者依然在为这些商品买单——只不过中间多了一道"转口贸易"的额外成本。
经济学家警告,这种人为扭曲的贸易流向,最终只会让美国陷入"三重困境":既要支付更高的商品价格,又要承受产业空心化的风险,还要面对盟友逐渐疏远的贸易关系。
当其他国家通过区域自贸协定加强合作时,美国却在用关税筑起高墙,将自己隔绝于全球市场之外。讽刺的是,这场贸易战最大的输家,恰恰是特朗普声称要保护的"美国工人阶级"这些中低收入者。
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高额关税每保住1个钢铁行业岗位,就要牺牲5个下游行业岗位。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保护主义,正在让美国经济付出远超预期的代价。
说到底,高关税就像一剂猛药,短期或许能缓解某些行业疼痛,但长期却在毒害整个经济肌体。当美国老百姓在收银台前为涨价商品皱眉时,他们或许该问问:这场贸易战,到底保护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