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在时隔七年后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表面上是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此行另有深意。就在8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签署行政令,以印度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这一决定使得印度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综合关税税率飙升至惊人的50%。更令人意外的是,在随后的美印关税谈判中,美方代表团竟单方面取消了与印度代表会面的计划,导致莫迪此次中国之行的深层原因,要从美印关系的微妙变化说起。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莫迪政府迅速调整外交策略,高调宣布出席在中国举行的上合峰会。这一决定绝非偶然,而是经过精心算计的战略布局。在启程前,印度已向中国释放出多重善意信号:首先是表达了扩大中国光伏产品进口的强烈意愿,其次是提出推动双边贸易认证体系,旨在将两国年贸易额提升至新高度。在峰会期间,双方不仅达成了多项实质性合作协议,更出人意料地就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展开了建设性对话。这些举动充分表明,印度正试图借助中国的力量来平衡与俄罗斯、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有人可能会疑惑,印度为何不直接减少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以化解关税危机?这就要从国际政治的潜规则说起了。事实上,印度进口俄油已有多年历史,但在俄乌冲突前仅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1%,如今却飙升至42%的惊人比例,单日进口量更突破200万桶大关。相比之下,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的中国,日均石油消耗量也不过1000余万桶。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去年从俄罗斯进口了价值6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中国16%的石油、美国27%的浓缩铀同样来自俄罗斯。显然,采购俄能源绝非美国制裁印度的根本原因。 深入分析可见,美国对印加税背后暗藏三重玄机。首要原因是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同于拜登政府以印制华的策略,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原则,致力于推动制造业回流。考虑到印度拥有8亿年轻人口,过度扶持可能反噬美国利益。其次,今年印巴空战中印度空军0:6的惨败彻底暴露了其军事实力的真实水平。更讽刺的是,印度在惨败后竟派出6个宣传团全球报捷,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让美国对其战略价值产生严重质疑。

最核心的矛盾聚焦在农业领域。作为人口大国,印度农产品市场是美国垂涎已久的肥肉。美国要求印度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但莫迪政府始终强硬拒绝。这背后涉及6亿印度农民的生存问题——相当于6亿张选票的政治分量。若放任美国廉价农产品涌入,印度传统农业体系将崩溃,莫迪政权也将岌岌可危。更深远的是,美国企图通过控制印度粮食命脉来获取战略筹码。正是洞悉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莫迪才选择暂时搁置与美国的谈判,转而向中国寻求突破口。 当前国际格局下,印度对中国的需求已远超中国对印度的依赖。这种不对称关系既带来合作机遇,也暗藏博弈风险。莫迪此次中国之行,实则是印度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战略平衡的精心布局,其后续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