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3日,美国政府发布公告,不仅明确将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籍船舶征收附加费,更由总统特朗普亲自发文宣称,将针对中国稀土等相关物项出口管制,对中方加征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这份被日内瓦贸易观察组织称为“系统性排他机制”的公告,本想延续“施压—谈判—让步”的旧范式,却没料到接下来的48小时里,美国期待的中方主动沟通并未出现,相反,原本保持的磋商渠道陷入了沉默。
两天的等待足以让华盛顿的焦躁情绪发酵。直到10月12日,中国商务部终于打破沉默,新闻发言人在表态中明确指出美方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违背《中美海运协定》平等互惠原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行为。更关键的是,中方直接亮出反制牌:将于10月14日起对涉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这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出台的措施,被定义为“必要的被动防御行为”。此时的美国才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早已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对手。
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10月13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出现在福克斯商业频道的采访中,语调与此前的强硬形成鲜明反差。他公开表示,对华商品加征100%关税不一定要发生,尽管上周已经宣布了这一消息,但双方关系仍保持良好,沟通渠道已重新开放,本周还将进行工作级别会谈。这番表态被外界直接解读为美方释放的缓和信号,毕竟就在他发声前,特朗普、副总统万斯以及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的言论都已出现软化迹象,甚至透露出关税在11月1日前不会生效的信息。
贝森特的喊话里藏着太多欲盖弥彰的窘迫。他一边暗示关税威胁可能撤销,一边还在嘴硬声称“中国的举动具有挑衅性”,甚至将美国受制于人的现状甩锅给“过去几十年历届政府的失误”。这种矛盾的表态恰好暴露了美国的真实处境:关税大棒举得太高,已经快举不动了。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数据早早就给出了答案,美国每个家庭年均支出将因此增加高达2400美元,服装与鞋类价格短期内可能分别上涨38%与40%,连巴西咖啡、意大利橄榄油这些日常消费品都难逃涨价命运。
美方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反复强调的“负责任大国”五个字,看似平淡却分量千钧。这五个字背后是国际法理支撑、多边承诺与危机管控逻辑,更是中国早已构建起的多元市场布局和核心技术储备的底气。2018年贸易战初启时美国对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中方的回应更显从容——依法管制敏感物项,同时保持民用领域开放,这种差异化治理模式已经吸引了巴西、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的关注。
贝森特或许忘了,美国自己的经济早已“在闪烁红灯”。6月美国CPI同比上涨2.7%,创下2023年2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7月失业率从4.1%升至4.2%,连特朗普都因不满数据而下令解雇美国劳工统计局局长。更讽刺的是,美方宣称加税是为“纠正贸易失衡”,但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美顺差占其总逆差比重已从2018年的48%降至37%。所谓的失衡本质是美国自身的结构性问题,长期凭借美元霸权发展金融服务业,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从本世纪初的25%降至17%,这样的内部病灶岂能靠对外加税治愈。
美方手中的牌其实早已不多。其出口管制清单物项超过3000项,而中方仅有900余项,所谓“中国挑衅”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9月中美马德里经贸会谈后,美方20多天里持续新增对华限制措施,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管制清单,影响中方数千家企业,这种耗尽善意的做法,难怪会遭遇“电话打不通”的局面。荷兰光刻机制造商ASML在财报中坦言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已成为最大经营风险”,或许才是国际社会的真实心声。
贝森特的喊话更像是一次尴尬的台阶。但台阶要能下,前提是得先收起霸权的姿态。中方的立场一直清晰:不愿打,但也不怕打。100%关税是否取消,关键不在美方的口头松动,而在是否真正纠正单边主义错误。全球供应链不是美国的政治玩具,贸易战没有赢家的道理早已被反复印证。如果华盛顿还抱着“武器化”经贸工具的幻想,等待它的不会是中方的妥协,而是更多国家对多元国际秩序的向往与构建。毕竟,时代早已经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