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的措施,于今日(10月14日)正式生效,美国财长贝森特却同步释放 "对华加征100%关税不一定要发生" 的信号,中方的反制措施为何能让美方态度松动?
满载集装箱的货轮停靠在港口
10月14日成为中美经贸博弈的关键节点:中国交通运输部对美船舶收取港务费的实施办法如期落地,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的表态,与此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讹诈形成鲜明反差。
这种 "中方反制生效、美方态度降温" 的戏剧性变化,并非偶然,而是中美经贸力量对比,与博弈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
美方的单边挑衅是这场博弈的起点,早在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发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的301调查最终措施,明确将于10月14日起对中国公司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声称此举是 "维护美国产业安全"。
这种措施明显带有歧视性,严重违背《中美海运协定》的平等互惠原则,也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直接将贸易政治化,试图通过单边打压遏制中国航运业发展。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
更具挑衅意味的是,10月10日特朗普还突然重启关税讹诈,宣称将对中方加征100%关税,引发标普500指数单日下跌逾2%,创下4月以来最大跌幅。
面对美方的步步紧逼,中方的反制措施展现出精准打击与理性克制的双重特征。
此次生效的特别港务费并非盲目报复,而是经过周密设计的对等反制。
收费对象明确涵盖五类与美方相关船舶,包括美企拥有的船舶、美资持股25%及以上企业运营的船舶等,从源头上堵住了规避空间。
分阶段递增的收费标准更体现了策略性:2025年10月14日起每净吨400元,后续三年逐步提高至1120元,既释放了反制决心,也为谈判留足了时间窗口。
中美关系
尤为关键的是,政策特别豁免了中国建造的美相关船舶和仅来修船的空载船舶,既维护了本国造船业利益,又未完全切断合作可能,展现出 "斗而不破" 的智慧。
由此不难看出,美方态度的松动,本质是内外压力叠加的结果。
从内部看,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引发美国商界强烈反弹,不少美企担忧成本上升会削弱企业竞争力,试图游说特朗普政府放松关税政策。
航运、农业等依赖对华贸易的行业,更是叫苦不迭,农民群体担心关税重启导致大豆等农产品滞销,中小船企面临直接生存压力。
金融市场的剧烈反应更给美方敲响警钟,10月11日的美股大跌,让特朗普政府意识到,经贸对抗已触及美国经济的敏感神经。
美国总统特朗普
种种因素,让特朗普扛起关税大棒之前,只能三思再三思。
就在10月12日,特朗普还罕见改口称,愿与中方达成协议来解决分歧。
但从双方手握的筹码来看,中方很明显占据着主动权:
船舶收费的梯度调整机制,可根据美方行动灵活变动;而稀土管制和港口枢纽地位,仍是核心影响力。
美方则面临国内压力与谈判筹码流失的双重困境,剩余关税和科技管制清单虽有威慑力,但已难以形成有效压制。
美国财长贝森特
在此背景下,贝森特的 "打圆场" 并非彻底转向,其仍在指责 "中国举动具有挑衅性",这种矛盾表态,折射出美国政府内部的路线分歧——
务实派求对话以缓解经济压力,强硬派想维持威慑以稳住基本盘。
这意味着中美博弈仍将是长期过程,短期的态度软化不代表根本矛盾的解决。
但不论美方是何态度,中方的立场始终清晰:反制是正当防御,而非主动挑事。
正如我国商务部发言人所言,中方 "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美方动辄加税不是正确相处之道。
从4月美方公布301调查到10月中方反制生效,整个过程中,中方始终保持磋商沟通的开放态度,只是美方前期态度消极,才导致局势升级。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
如今正式生效的特别港务费,与其说是 "动真格" 的对抗,不如说是 "以斗促和" 的策略。
这场博弈的最终启示或许是:公平的规则从来不是妥协而来,而是在对等博弈中逐步确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