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开口吹牛了,他威胁中国要么乖乖坐上谈判桌签署贸易协议,要么就得向美国支付高达157%的关税。
事情发生在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美期间的记者会上,特朗普公开向中国发出所谓“二选一”的警告。他声称,中国如果合作,就能达成一个“非常公平”的协议;如果不合作,就得承受高额关税。他还透露,计划明年年初亲自访问中国,希望月底前能敲定一个“超级贸易协议”。
为什么特朗普总是这样说呢?过去一周,他对中国的态度不断变化,从要谈判到威胁,再到夸口达成协议,看起来就像是在自我壮胆。外界观察者甚至形象地比喻:就像“夜路上的胆小鬼自己吓自己”,一开始可能吓人,喊得多了,谁还会当真。
实际上,美国现在很像“死鸭子嘴硬”。除了嘴上吓唬中国,美国几乎拿不出真正的实际行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虽然听起来气势汹汹,但现实却是美国自己吃了不少苦头。
从贸易战开始算起,美国消费者因为进口商品涨价,多花了上千亿美元。每个美国家庭平均额外支出约1300美元。美国制造业本来想借此保护本土产业,却适得其反。许多工厂依赖中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加征关税后成本大幅上升,产出下降,竞争力减弱。汽车和电子行业尤其明显: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企业还被迫裁员。
更糟糕的是,美国农业也遭受重创。中国对大豆、猪肉等农产品加征关税,美国农产品出口锐减,上亿吨农产品滞销,农民破产或依赖政府补贴勉强维持生计。根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数据,从2001年到贸易战高峰,仅因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就损失了约27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制造业占大部分。
如今特朗普又扬言要把关税升到157%,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经济最近反弹,出口强劲,还有其他调控手段,比如限制稀土出口或调整供应链。美国经济高度依赖消费和服务业,贸易战虽然想“打中国”,结果更伤自己。中国可以扛,美国普通民众和企业先吃苦,如果继续这样闹,美国经济有可能比中国承受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