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于10月15日表示,约85名美国参议员准备支持授权特朗普总统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征收最高500%的关税。若这一政策实施,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将不再有回旋余地,特朗普是否真的敢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动?中国是否会被迫做出妥协?这一切都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美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高压手段将中国与俄罗斯石油的交易捆绑在一起,试图通过增加关税来施加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贝森特又提出了一个相对“柔和”的条件:如果中国取消对稀土出口的限制,新关税则可以取消。这一言论反映出,美国在稀土资源上的依赖程度远超外界想象。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美国约90%的稀土供应来自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控制力极强。因此,原本针对中国的威胁,似乎变得更像一个谈判筹码,暴露了美国自身的脆弱。
更让人困惑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威胁不仅仅限于对中国石油交易的关税,还包括加征100%关税、限制软件出口、管制波音零部件,甚至暗示将对在美中国留学生采取行动。这种四面出击的策略,不仅让盟友们感到困惑,也使得特朗普政府的威胁缺乏重点,影响力大打折扣。
此外,特朗普政府内部在对华贸易策略上存在明显分歧。《华尔街日报》报道显示,表面上的两党共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政治上的一致性,反映出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不定。
特朗普希望将冷战时期的模式复制到如今的全球舞台,号召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加入对中国的施压。然而,在全球化深刻影响下,各国经济利益错综复杂,简单的“选边站队”已经不合时宜。尽管欧洲在表面上配合美国的立场,但私下里,他们更关心与中国在技术、绿色能源和汽车领域的合作。日本和韩国的处境也相当微妙,日本因为国内政治纷争无暇顾及国际事务,韩国则在与美国站队和保护自身利益之间左右为难。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所谓“全球阵营”并未形成,反而暴露出美国在全球动员能力上的衰退。对于美国来说,虽然威胁和关税工具频频亮相,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可能引发反效果。中国并没有被这些高压政策所吓倒,而是选择冷静应对。
中国商务部于10月9日宣布,将从11月8日起对一些重要物品如稀土、超硬材料和锂电池等实施出口管制。这些资源对美国的军工和高科技产业至关重要,尤其是稀土,中国控制着全球近80%的稀土供应,这种反击精准而有力,显示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500%的关税对美国的零售业带来了显著威胁。美国零售商协会警告,关税一旦实施,电子消费品和服装的价格将大幅上涨。而与中国供应链紧密相关的公司股价也在美股市场出现下跌,资本市场对这一政策的反应非常敏感。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美国已开始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商讨稀土开采事宜,但要建立一个可替代中国的供应链,估计至少需要五年时间。这种短期内无法实现的战略,与美国长远的政策目标存在严重脱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均已警告,贸易战升级将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500%的关税可能会直接削减全球贸易量。这不再是中美之间的摩擦,而是已经波及到全球经济和贸易规则的危机。
回顾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这种高压组合拳充满了内在矛盾和自我伤害。关税威胁与各种议题捆绑,反而暴露了美国急迫的心态,而盟友的冷淡回应更让这种策略显得力不从心。与此相比,中国的应对则显得更加冷静和精准,尽管面对压力,中国不仅没有倒退,反而展示出了更强的经济韧性和全球战略眼光。
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真正决定胜负的,并不是谁言辞更犀利,而是哪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具弹性,谁能够更好地管理风险并赢得世界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