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朝堂上吵翻了天,吴三桂主动请求撤藩,满朝大臣都说不能答应,这明摆着是试探。
可年轻的康熙偏偏说——准。这一个字,改写了半个中国的命运。很多人以为康熙是英明果断,其实他赌错了。

顺治十七年,户部拿着账本找康熙哭穷。
光是吴三桂一家,一年就要朝廷拨款九百万两银子,加上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可喜,三藩每年吃掉两千多万两。

康熙看着发愣,大清一年总收入才三千多万两,一大半给了三个藩王。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
吴三桂在云南干了什么?他把永历帝住过的五华山宫殿占了,当自己的王府。明朝黔国公沐英家留下的七百顷良田,全圈进自己名下。
老百姓的地,他看上了就拿,美其名曰"照业主例纳租",不服?那就给你扣个帽子——逃人。
更狠的在后头。
吴三桂在云南开矿、铸钱、收盐税,搞了一套独立的财政系统。他铸的钱,时人叫"西钱",在云贵川三省通用。

他跟西藏达赖喇嘛做茶马生意,蒙古的战马每年几千匹地往云南运。朝廷派去的总督、巡抚,在他眼里就是摆设。
康熙六年,吴三桂装病,说眼睛不好使,想卸任云贵总管。康熙立刻顺坡下驴,成啊,那就交权吧。
结果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联名上书,请求让平西王继续总管。康熙冷冷回了一句,为了吴三桂的身体着想,还是别让他太劳累。
这一来一回,两人心里都有数了。
吴三桂知道朝廷不信任他,康熙也明白这个藩王不想交权。可吴三桂觉得,自己功劳太大,朝廷不敢动。他想学明朝的沐英家族,世代镇守云南,他手里有兵,有钱,有人,怕什么?

兵部的册子上写着吴三桂藩下甲兵一万,投诚兵一万二。看起来不多,可这些就像他报给朝廷的财务账,水分大得离谱。
他真正能调动的兵力,超过二十万。

康熙十二年三月,广东传来消息。
平南王尚可喜跟大儿子尚之信闹翻了,上书说要告老还乡,朝廷一看,这是个机会啊。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三个人碰了个头,就是现在,撤藩!

消息传到福建、云南,耿精忠和吴三桂坐不住了。
他们商量好,一起上书请求撤藩,这招叫以退为进。你康熙要是真敢撤,咱们就造反;你要是不敢撤,就证明朝廷离不开我们。这是明摆着的试探。
康熙把奏折往桌上一拍,召集大臣议事。
大学士索额图站出来说,皇上,三藩不能动。吴三桂在云南十几年,根基太深,贸然撤藩会出大事。大学士图海也点头,稳妥起见,还是别撤。
满朝文武,十个有九个反对。
米思翰急了,不撤才会出大事!三藩每年吃掉国库一半收入,这么下去,大清的财政要被拖垮。明珠也说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京城当人质,耿精忠的弟弟也在,他们不敢真反。
康熙听完,沉默了很久。

他说撤藩也反,不撤藩也反,既然早晚要反,不如趁现在动手。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可康熙当时才二十岁,他除掉鳌拜靠的是计谋,处理三藩靠的是勇气。年轻人有血性,可血性有时候会误事。
诏书下达那天,康熙对吴三桂的实力到底有多少认知?
兵部档案里,吴三桂的兵力是两万多人。朝廷有八旗二十万、绿营二十万,总兵力四十万。这账面上的对比,让康熙和大臣们觉得稳操胜券。
他们不知道,吴三桂刻意瞒报了十几年。
云南是穷省,朝廷收的税还不到全国的百分之二。可吴三桂圈地、开矿、铸钱、垄断盐井,早就攒下了打仗的本钱。

他的藩下甲兵一万人,是从辽东几万子弟里挑出来的精锐,打起仗来,三个绿营兵不是一个吴军的对手。
投诚的一万二,更不得了。这些人原本是大西军张献忠的部下,跟着马宝等猛将征战多年,个个能打。
撤藩的诏书到云南,走了两个月,吴三桂接到圣旨那天,脸色铁青。

康熙十二年八月,撤藩使者哲尔肯带着人马进了云南。
吴三桂表面上恭恭敬敬接旨,转头就把云南的邮路全部封锁。只许外面的信进来,不许里面的信出去,他把心腹将领召集起来,一个个密谈。

九月,朝廷任命陕西总督鄂善总督云南军务,宁夏总兵桑额提督云南军务。这两个人还在路上,吴三桂已经在调兵遣将。
哲尔肯催促动身,吴三桂一次次推迟行期。
云南巡抚朱国治看不下去了,跑去催。
吴三桂当着朱国治的面,把话说开了:"朱国治!我把天下都给了满人,就这一个云南是我用血挣来的,你一个贪污的小官,凭什么不让我安身?"
朱国治当场愣住,他回过神来,厉声说这是圣旨,你敢抗旨?
十一月十一日,吴三桂下令杀了朱国治。

消息传到贵州,云贵总督甘文焜骑马往镇远跑,想通知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半路上被副将江义的兵马围住,甘文焜知道走不了了,拔剑自杀。
吴三桂发布檄文,自称"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他让手下将士蓄发、穿明朝衣服,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
康熙这才发现,自己判断错了。
吴三桂的大军三天内集结完毕,浩浩荡荡开出昆明,兵部档案上的两万多人,眨眼间变成了二十多万。这些兵从哪冒出来的?康熙看着奏报,手都在抖。
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贵州提督李本深,全部跟着吴三桂反。不到一个月,贵州全省落入吴军手里。

十二月,吴军打进湖南,兵锋直指长沙。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四川的郑蛟麟、陕西的王辅臣,纷纷起兵响应。连台湾的郑经都派兵渡海,攻占了福建沿海。
康熙站在乾清宫,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叛军标记,手心全是汗。

康熙十三年正月,吴三桂拿下岳州。
这是湖南的北大门,从这里可以顺江而下,直扑武昌。长江以北,就是中原腹地,只要渡过长江,吴三桂就能跟陕西的王辅臣会师,然后北上直取北京。

可吴三桂停在岳州,再也没往前走一步。
为什么不渡江?后来的史学家争论了几百年。有人说吴三桂不想放弃云南大本营;有人说他想用不过长江做条件,保住在北京当人质的儿子吴应熊。
康熙不管他为什么不渡江,抓住这个机会调整部署。他把八旗精锐调到荆州、宜昌,死守长江防线。同时派人去福建、广东招抚耿精忠和尚之信,只要你们投降,既往不咎。
康熙十四年四月,康熙下令诛杀吴应熊。
这一刀砍下去,就是告诉吴三桂,我们没有回旋余地了。
吴三桂收到消息,老泪纵横,他咬着牙下令,王屏藩率军攻四川,要打通西进的通道,跟王辅臣会师。
可王辅臣靠不住,这个原本是农民军出身的义子,拿了吴三桂二十万两军饷,转头又接受了康熙的招安,陕西一丢,西进的路断了。

康熙十五年,大将军图海在陕西大败王辅臣,收复关中。康熙十六年,耿精忠投降。康熙十七年,尚之信投降。
吴三桂的左右翼全被切掉,成了孤军。
康熙十七年三月,衡州。
吴三桂决定称帝,他让人在衡山搭坛,举行登基大典,仓促之间,连龙袍都没来得及做,用戏服代替。房瓦刷上黄粉,假装琉璃瓦,文武百官穿着戏班子的行头,山呼万岁。
国号大周,年号昭武。
当天刮起大风,下起暴雨,登基典礼草草收场,吴三桂看着这场雨,心里大概也明白了。
六月,张皇后去世,吴三桂精神崩溃,卧床不起。
八月,他死在衡州,享年六十七岁。

孙子吴世璠继位,可大势已去。康熙十八年,清军收复岳州。康熙十九年,清军分兵入黔。康熙二十年,昆明城破,吴世璠自缢。
这场战争打了整整八年,四川几乎打成无人区。
回过头看,康熙当年要是听索额图的话,等吴三桂老死再动手,会不会好一点?吴三桂要是当初接受撤藩,回辽东养老,能不能活命?
一个二十岁的年轻皇帝,赌上了半个江山。一个六十二岁的老将军,搭上了全部身家,胜负之间,是几百万条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