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在吉隆坡握手言欢,一边在媒体前放出狠话,美国财长贝森特的双面表演,暴露了华盛顿对华战略的深层焦虑。

刚刚结束的中美吉隆坡磋商达成了多项共识,美方取消部分关税、暂停某些调查,气氛看似缓和。
然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白宫的一番论调,直接暴露了美国的真实目的。
他公开吹嘘美国的对华关税政策“设立了标准”,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效仿。
他还信誓旦旦的表示,美国能在两年内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摆脱依赖。
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让人不禁怀疑,美方展现的合作姿态,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另有所图?
咱们先看看贝森特口中的“关税标准”。
贝森特原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世界其他国家不纷纷效仿,我反倒会觉得意外”。

这表面在炫耀美国的影响力,实则暴露了美方正全力构建对华贸易包围圈的战略意图。
说起来颇为讽刺,就在贝森特发表这番言论的前一周。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报告显示,美国对华关税的实际覆盖率已从去年的92%下降到了67%。这个数字的变化与贝森特强硬的公开表态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反差。
而且最近三个月,美国财政部团队密集访问欧盟、英国和日本,游说这些国家跟进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
然而从实际结果来看,除了澳大利亚在铁矿石领域有所呼应之外,其他国家的响应都相当有限。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显然与贝森特的说法有出入,美国确实“立规矩”了,但不服从的国家还是很多。

至于在稀土领域两年破局的承诺,也更像是美国的一场政治豪赌。
稀土分离提纯的技术壁垒远比普通矿产复杂。
数据显示,即便是已经投产的美国芒廷帕斯矿,生产的高纯度稀土化合物成本还是会比中国同类产品高出30%以上。
而这还仅仅是初级产品,像钕铁硼永磁材料等深加工产品,美国的产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美方计划中的还有一个关键漏洞,那就是他们低估了中国稀土产业的技术迭代速度。
就在贝森特发表言论的同时,中国几家主要稀土企业正在试点数字化分离技术,预计将使稀土回收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

这种技术进步的速度,美国恐怕很难在两年内追平。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短板都摆在明面上,美方凭什么还是如此自信的夸下海口?
细看吉隆坡磋商的成果清单就会发现,美方同意暂停“50%穿透规则”一年,而中方相应暂停了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一年。
这种对称的安排表面上公平合理,实际上对双方的战略意义完全不同。
对美国而言,这一年时间是破解稀土困局的宝贵窗口期。
据了解,美国国防部正在加速推进与澳大利亚莱纳斯矿业公司的合作,计划在得克萨斯州建立稀土分离厂。

但这个项目从立项到投产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和贝森特提出的两年时间表有明显差异。
对中国来说,这一年缓冲期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正在利用这段时间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推动从原料到成品全产业链的质量升级。
一旦新的标准体系全面实施,中国稀土产品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巩固。
说到底,他们在与时间赛跑,而中国同样在加速前进。
美国既想通过高关税保护国内产业,又希望快速建立稀土替代供应链,但这两个目标在实际操作中相互冲突。
高关税政策推高了美国制造业成本,这直接影响到稀土下游产业的发展。

而且美国企业界对政府稀土战略的配合度正在下降。
最近三个月,多位美国知名企业家私下表示,他们不会因为政治因素轻易更换已经成熟的稀土供应商。
这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国政府构建“去中国化”稀土供应链的努力。
美国的“破局”之路,注定比他们公开承认的要漫长和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