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时候很困惑,明明标的相同,为什么内地的QDII基金收益率比起香港本土的基金要差一截?
就拿之前较为火热的沙特ETF为例,经历了高开低走的震荡后,内地的南方基金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QDII)近三个月收益为1.14%,而同样跟踪富时沙特阿拉伯指数的港股基金—南方沙特(2830.HK)取得了3.03%的正收益。
而这一系列的收益差距并非偶然,如果说沙特投资属于小众产品不足以反应这一特征,那么我们不妨看看一些“大标的”。
恒生科技指数作为港股核心资产,其囊括的腾讯、美团、小米、快手、中芯国际、联想、阿里健康等30只科技龙头,估值仍处于历史30%以下的低位区间。叠加平台经济政策步入常态化监管、AI浪潮催生产业新机遇的利好,恒生科技指数备受大家关注。
同样的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指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QDII)年初至今涨幅为27.53%,而与其同样标的的南方恒生科技(3033.HK)年初至今却取得了超30%的收益。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任意一个完整年度,跟踪同一指数的QDII ETF 平均会比港股ETF少 1.2%~1.8%的回报。别小看这 1 个多百分点,10 年就是 15%的复利差距。
它不是某一次“踩雷”,而是制度设计里内嵌的“固定磨损”:汇率摩擦、现金拖累、溢价收敛——三座大山,每座每年啃掉 30~70 个 BP,三块加在一起,恰好把QDII“啃”到落后。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汇率:不是方向问题,是“节奏+工具”问题
节奏——QDII只能“T+1”换汇港股ETF 用港币或美元直接买卖,换汇成本为 0。QDII 必须先把人民币换成外币,再等托管行第二天按中间价±0.3%的区间成交。遇到申购潮,还得提前对冲,锁价 1~2 天。人民币一旦日内升值 0.2%,换汇窗口就把收益吃掉一半。
工具——只能做“即期+远期”,不能做掉期香港子公司可以用外汇掉期把 100%头寸对冲到 1 年后,成本 10~15BP;境内公募只能做远期,而且额度受央行总量控制,对冲上限 20%,剩下 80%“裸奔”。今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 2.8%,未对冲部分直接拉低收益 2.2 个百分点,再扣除 0.3%的买卖价差,汇率一项就把QDII 拽低 2.5%。
现金:2%~5%的“死钱”在牛市里最致命
QDII 赎回款要 T+3 才出境,为防止“挤兑”,管理人永远预留 2%~5%现金。港股 ETF 可以满仓复制,甚至用 105%掉期杠杆。
今年恒生科技指数上涨 30%,仓位 95% 的 QDII 仅能获得 28.5%的指数收益,0.5%的负跟踪误差就此产生;再加上现金部分只能拿到 1.5% 的美元存款利息,而指数成分股平均涨幅 30%,机会成本又添 0.4%。一进一出,现金拖累 0.9%。
溢价:额度封顶制造的“高买低卖”陷阱
QDII 外汇额度是“硬封顶”。当散户集体看多,申购量>额度,基金公司只能暂停一级市场申赎,场内份额变成“限量版”。2024 年 12 月标普消费 ETF 溢价 50%,沙特 ETF 溢价 20%,都是同一套剧本。
溢价 20% 意味着你花 120 元买到净值 100 元的资产,未来只要溢价收敛到 0,指数即使平收,你也要亏 16.7%。2025 年 3 月恒生科技 QDII 溢价 12%,相当于一次性亏掉指数 1.5 年的自然涨幅。港股 ETF 随时开放申购,套利者把溢价压到 0.2% 以内,投资者永远不会“高买低卖”。
费用:别只盯着管理费,隐性成本才是“真刀”
表面看,QDII 管理费 0.8%、港股 ETF 0.5%,只差 0.3%。但把汇率摩擦、现金拖累、溢价收敛全部算进去,QDII 持有人每年实际多付 1.2%~1.5%的“制度税”。一只 10 亿元规模的基金,每年悄无声息地“漏掉”1200 万,相当于 3 个 BP 的指数点。
美联储降息通道打开,全球流动性继续宽松,港股作为“离岸美元资产”仍是最敏感的风向标。只要 QDII 额度仍按年度审批、人民币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三座制度大山就不会被移走。对于普通投资者,如果追求“工具级”精度,直接开港股账户买 3033.HK、2830.HK 是最低成本的选择;若只能留在境内,就要接受每年 1~2 个百分点的“制度磨损”,把它当作跨境投资的“通关税”,心态反而平稳。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