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在白宫接受记者采访时放出狠话,表示如果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判定他政府实施的“相互关税”政策违宪,美国政府将立即启动第二套战略。虽然他的话听起来有些含糊,但明眼人都能理解,特朗普实际上还是坚持要执行关税政策,只不过想通过某种方式让其更具合法性。

特朗普政府当初推出这套关税政策时,依靠的是《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并声称此举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经济紧急状态”。政策涉及到多个关键领域,比如钢铁、铝制品等行业,都未能幸免。最初,特朗普政府认为这番说辞足以说服公众,但后来反对者并不买账。反对者明确指出,根据美国宪法,征税权属于国会,而不是总统。特朗普政府绕过国会,单方面大规模加征关税,显然属于越权行为。因此,相关的诉讼迅速上升至最高法院。从宪法角度来看,反对者的说法确实有道理,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明显超出了宪法规定的范围。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是倾向共和党的保守派大法官,在之前的辩论中也对这种单边关税表示了质疑,他们最担心的是,如果总统的这种行为得以容忍,行政权力将会进一步膨胀,国会的权力将受到侵蚀。由此来看,今年年内作出的最终判决,特朗普政府的胜算并不大。并且,如果判决关税政策违宪,问题远不止如此。那些已经缴纳相关关税的企业和进口商很可能会提出索赔,这对于美国财政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也会扰乱国内的贸易秩序。

面对现行关税政策即将遭遇挑战,特朗普政府早已准备了后备方案,那就是扩大《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的适用范围。这个条款目前已被用于汽车、钢铁等行业的进口商品上,其核心逻辑是以“国家安全”为由,保护国内产业。那么,为什么特朗普政府选择将这个条款作为备选方案?关键在于这个条款对总统在贸易上的权限界定模糊不清。历史上,这一条款已多次被用来实施贸易保护,显然特朗普政府意图利用这个漏洞,绕过司法审查的限制,继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但这种做法能否奏效呢?我的看法是,难度很大。首先,扩大条款的适用范围很可能引发新的法律纠纷。反对者完全可以以“滥用国家安全名义”为由再次提起诉讼,届时关税政策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司法拉锯战。其次,即便这种做法能够暂时蒙混过关,它也会使得美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过去,欧盟、中国、加拿大等地区曾对美国的关税政策采取过报复措施,如果关税政策继续下去,更多的报复性措施将接踵而至。美国的出口企业将最为直接地感受到影响,订单减少、营收下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这对于美国本就艰难的经济复苏来说,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从政治角度来看,特朗普坚持关税政策的背后,或许也有其自身的小算盘。一方面,他希望通过关税施压贸易伙伴,重新谈判贸易协议,为美国争取更多利益;另一方面,在国内政治分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展现行政强势也有助于巩固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然而,显然,这种只顾眼前政治利益、忽视国内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做法并不算高明。

总的来说,这场关税政策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美国行政权与立法权的一次激烈对抗,也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与全球化浪潮之间的矛盾。特朗普政府无论是坚持现行政策,还是转向备选方案,都将面临多重挑战。而且,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本就处于逆流之中,强行推进下去,最终受损的只会是美国自己。未来美国的贸易政策将如何发展,还要看最高法院的最终判决,以及特朗普政府接下来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