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3日,全球经济毫无征兆地迎来“黑色星期五”。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接连抛出关税“王炸”,不仅将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卷入贸易漩涡,更将枪口对准欧盟,全球金融市场瞬间拉响警报,纽约股市期货开盘前便笼罩在恐慌情绪之中。
清晨的“第一枪”精准命中苹果。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上言辞犀利地表示:“那些在海外生产却想赚美国人钱的手机,必须付出代价!每部非美国制造的苹果手机,都要面临至少25%的关税。”他还不忘旧事重提,强调曾多次向苹果CEO蒂姆·库克提议将生产线回迁美国。消息如同导火索,苹果公司股价在盘前交易中直线跳水,短短半小时内跌幅逼近4%,相当于近1000亿美元市值瞬间“蒸发”。华尔街分析师紧急下调评级,多家投资机构连夜调整持仓策略。
然而,这仅仅是风暴的开端。午后,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度“加码”,将关税大棒挥向整个手机行业:“三星、小米,任何不在美国生产的手机品牌都别想例外,只有这样才公平!”此言一出,全球科技股集体下挫,韩国首尔综指应声下跌,三星电子股价单日跌幅超过3%。行业人士担忧,这不仅将打乱企业全球生产布局,更可能引发电子产业链的“蝴蝶效应”。
特朗普一系列操作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长期以来,他秉持“美国优先”的核心逻辑,认为美国在全球贸易中“吃了大亏”。通过关税壁垒,既能保护本土制造业免受低价进口商品冲击,又能迫使苹果、三星等企业将生产线回迁美国。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平均时薪高达30美元,是东南亚国家的8 - 10倍,高昂的人力成本与不完善的产业配套,却被特朗普视作“重塑美国制造”的契机。同时,临近选举周期,强硬的贸易政策也成为他拉拢蓝领选民、巩固政治基本盘的有力武器。
对苹果和三星而言,回迁之路堪称“天方夜谭”。苹果在亚洲构建的供应链堪称精密的“工业奇迹”:在中国,80%以上的核心供应商形成高度协同的产业集群,从深圳的电子元件制造到郑州的组装基地,每条生产线都经过十余年打磨;在印度,富士康等代工厂正加速扩建,预计2024年iPhone印度产能将提升至25%。若将生产全部转移至美国,不仅需要投入数千亿美元重建供应链,且iPhone售价或暴涨至3500美元,远超消费者承受能力。三星同样深陷困局,其在越南的工厂承担了全球60%以上的手机产能,美国工会强势的谈判地位与不稳定的政策环境,都让赴美建厂成为“烫手山芋”。
这场风暴的波及范围迅速蔓延至大西洋彼岸。特朗普以美欧贸易谈判“毫无进展”为由,突然宣布将于6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50%关税,直指欧盟的贸易壁垒、增值税政策与“不公平诉讼”。特朗普还称,欧盟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贸易上占美国的便宜。欧盟委员会委员谢夫乔维奇24小时内火速回应,亮出“反制清单”:计划对价值95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加征关税,其中包括波音飞机、农产品与汽车零部件。美欧贸易战的升级,将直接冲击美国中西部农业带与底特律汽车产业,预计将导致数万岗位流失。
这场关税博弈犹如一场“全球经济豪赌”。特朗普试图以单边主义打破现有贸易秩序,却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重构与贸易保护主义回潮。从华尔街到陆家嘴,从硅谷到班加罗尔,无数企业与投资者正屏息以待,这场世纪贸易风波究竟会走向何方?答案或许将重塑未来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