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语:一场裁决引发的全球震荡
2024年5月28日,一则来自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裁决震撼全球——特朗普政府4月2日签署的“全球基准关税”政策被裁定越权无效,必须立即停止执行。这一判决不仅终结了特朗普试图通过单边关税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的努力,更可能成为中美经贸博弈的转折点。舆论场迅速分裂:有人欢呼“规则战胜了强权”,也有人担忧“关税战只是换个战场继续”。在这场法律与权力的交锋中,中国是否真的“躺赢”?全球贸易又将走向何方?
二、事件核心:关税政策为何被判“非法”?
政策内容:特朗普的“全球征税蓝图”
根据此前披露的信息,特朗普政府于4月2日宣布对全球进口商品加征10%“最低基准关税”,并对部分国家(如中国)额外征收20%“芬太尼关税”。其官方理由包括“保护美国经济”“打击非法移民”和“应对供应链安全威胁”。然而,这一政策立即遭到多方反对,尤其是美国本土企业——它们认为此举推高成本,却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法院裁决:宪法权力的清晰边界
美国(资料图)
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在裁决中明确指出,总统无权绕过国会行使贸易权力。这一结论基于两大法律依据:
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明确规定国会拥有“规范对外贸易”的独家权力。
“重大问题原则”: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政策(如关税)必须经过立法机构授权,而非总统单方面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该法院此前在2020年也曾裁定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的部分措施非法,此次判决延续了这一司法立场。
诉讼背后的推手:谁在挑战总统权力?
特朗普(资料图)
此次诉讼由五家美国中小企业和十二个民主党州政府联合发起。这些原告代表了受关税政策冲击最严重的群体,包括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制造商和出口导向型企业。它们的胜利表明,即便是被视为“强势总统”的特朗普,其政策也可能因“不得民心”而遭遇法律狙击。
三、连锁反应:谁在“躺赢”?谁在焦虑?
美国国内:政治裂痕加深
特朗普政府的应对:尽管裁决生效,白宫迅速宣布上诉,并威胁采取更激进的措施(如冻结外国资产)。这种“以拖待变”的策略可能将争端拖至2026年大选,甚至最终交由保守派主导的最高法院裁决。
国内政治影响:民主党借机抨击特朗普“滥用权力”,而共和党内部分裂加剧——部分温和派担忧经济受损,保守派则力挺“总统特权”。
国际格局:盟友观望,中国获喘息空间
盟友态度转变:欧盟、加拿大等国原本计划对美反制,现因裁决不确定性暂缓行动。墨西哥等邻国则可能利用美国政策真空期调整贸易协定。
中国受益点:
关税威胁减弱:美国此前以关税施压中国的筹码被削弱,第二阶段经贸谈判中,中方可能占据更有利地位。
国际舆论支持:中国可进一步强调“反对单边主义”,争取发展中国家和欧盟的共鸣。
全球供应链:短期波动,长期重构
尽管关税政策被叫停,但企业已开始调整布局。部分跨国公司可能加速“近岸外包”或“中国+1”战略,以规避未来政策风险。不过,裁决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它标志着全球贸易规则正从“美国优先”向多边主义回归。
四、未来展望:特朗普还能“翻盘”吗?
法律战的持久性
特朗普政府仍有两大后手:
上诉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中6人由共和党任命,可能推翻下级法院裁决。
行政手段干预:司法部或国会或能以“国家紧急状态”为由驳回判决,但需付出高昂政治代价。
2024大选的关键变量
特朗普(资料图)
若特朗普连任,可能重启关税战;若民主党胜选,政策或全面回调。但无论谁上台,美国企业界对“稳定贸易环境”的诉求都将压倒政治口号。
五、结语:中国需警惕“昙花一现”的胜利
此次裁决确实为中国赢得了战术缓冲期,但长远来看,美国仍可能通过技术封锁、地缘施压等手段施压。中国应:
巩固多边合作:深化RCEP、一带一路倡议,减少对美依赖;
推动国内改革:利用外部压力加速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强化舆论战:揭露美国“规则霸权”,争取更多国际支持。
最终,真正的“躺赢”不在于一时的政策暂停,而在于能否将外部挑战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