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半个月前还在中国高调宣称“我是中国人”的英伟达CEO黄仁勋,半个月后,他的公司就被中国国家网信办约谈?更讽刺的是,就在他访华期间,英伟达的H20芯片刚被美方允许重新对华出口,股价一路飙升,市场一片叫好。可转眼间,中国官方就扔出一记重锤——H20芯片可能存在“后门漏洞”,要求英伟达提交安全证明。
这剧情反转得比好莱坞大片还快。黄仁勋的“华人身份营销”还没捂热乎,英伟达就被推上风口浪尖。这背后,到底是技术安全问题,还是中美科技博弈的又一次升级?
1.黄仁勋的“亲华人设”为何崩得这么快?
半个月前,黄仁勋在链博会上穿唐装、秀中文,强调“我是中国人,其次才是美籍”,一度被解读为“科技界的爱国表态”。市场也很买账,英伟达股价应声上涨,H20芯片获准对华出口的消息更是被解读为中美科技缓和的信号。
黄仁勋(资料图)
可现实很残酷——国家网信办直接点名H20芯片存在“后门漏洞”,要求英伟达说明情况。美方此前就被曝出推动芯片植入“追踪定位”功能,美专家也承认相关技术成熟。黄仁勋的“亲华言论”和英伟达的“潜在后门”形成了戏剧性反差,网友调侃:“说好的‘中国人’呢?”
2.芯片战升级:从“算力竞赛”到“控制权争夺”
过去十年,中美芯片战的核心是性能与工艺的比拼。但现在,游戏规则变了——2025年开始,竞争焦点变成了“谁能控制谁”。
英伟达的H20芯片被质疑有“后门”,意味着中国一旦大规模部署,关键时刻可能被远程“熔断”。电力调度、军事演算、生物制药等关键领域如果依赖这种芯片,网络安全将形同虚设。
更讽刺的是,英伟达自己都承认能实现“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技术,只是嘴硬说“不会为任何人提供远程控制通道”。但问题是,技术能力摆在那儿,美国政府想调取数据,英伟达能拒绝吗?
H20芯片(资料图)
3.黄仁勋的“双面困境”:商业利益vs政治站队
黄仁勋的尴尬在于——他既是美国科技霸权的棋子,又离不开中国市场。
•商业上:H20芯片对华出口是英伟达的“救命稻草”,中国市场的利润占其营收相当大比重。
•政治上:美国政府要求芯片必须可追踪、可控制,甚至可能调取数据。
黄仁勋的“我是中国人”言论,或许只是商业策略,但美国政府不会允许他“脚踏两条船”。特朗普政府此前就以“恢复H20出口”为筹码,要求英伟达配合技术管控。
4.中国的反击:从技术防御到规则重塑
中国的约谈不仅是针对英伟达,更是在向全球科技巨头传递一个信号:“数据主权不容侵犯”。
•法律依据:国家网信办援引《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英伟达自证清白。
•非对称博弈:美国可以卡芯片出口,但中国可以限制美国企业在华利润。苹果、特斯拉、麦当劳等巨头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中国的反制筹码。
未来,中国会加速推进自研芯片,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H20芯片可能成为“最后一代美国主导的高端芯片”,而中国市场的规则制定权,正在向中方倾斜。
特朗普(资料图)
5.结语:科技脱钩时代,没有真正的赢家
黄仁勋的“塌房”只是中美科技战的一个缩影。技术竞争已经从“谁更先进”变成“谁更能掌控”,而这场博弈没有赢家——
•对中国来说,必须加快芯片国产化,避免被“卡脖子”。
•对美国来说,过度技术管控可能逼迫中国建立自己的技术生态,最终削弱自身影响力。
黄仁勋的“亲华人设”崩塌,或许只是开始。未来,中美科技博弈只会更激烈,而全球科技产业也将迎来一场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