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华盛顿的刀,已经架在新德里的脖子上。8月23日,印度外长苏杰生放出狠话:谈判可以继续,但印度有底线。农民要保护,小生产商要保护,国家利益要守住。说得硬气,可现实呢?关税的铁拳已经挥下。
美国的动作毫不遮掩。先加25%,再补25%,合计50%。注意,这可不是一般的贸易争端,这是美国惩罚性关税的最高档。为什么?因为印度买了太多俄罗斯石油。没错,美国就是要拿关税来敲打印度:想跟俄罗斯做生意?行,你得付出代价。
贸易谈判原本还有一丝希望。美国代表团原定8月25日到29日访问新德里,外界以为能缓和一下,哪怕拖延也是好消息。结果——访问取消。直接打脸。什么叫态度?这就是态度。特朗普政府的信号非常清楚:要么跟我站在一起,要么付钱。
苏杰生在《经济时报》论坛上的表态其实很有深意。他没有直接骂美国,但点出了特朗普的“非比寻常”。什么意思?以前的美国总统,哪怕强势,也会包点糖衣,至少还要装一装“多边主义”。可特朗普不玩虚的。他公开叫价,他直接施压。他把外交当成交易,把盟友当成客户,把国际秩序当成牌桌。今天制裁你,明天拉拢他,后天翻脸不认账。
印度现在就是被逼到墙角的客户。问题是,印度能不能掏这笔钱?能不能忍下这份羞辱?
先说经济账。印度进口俄罗斯原油,确实赚了大便宜。便宜的能源支撑了国内工业,稳定了通胀,还让印度在全球能源博弈中多了一张牌。可美国看不惯,因为这破坏了它对俄的制裁体系。于是关税一刀切。50%的关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印度出口的很多商品直接丧失竞争力,尤其是那些依靠低成本的小厂和农产品。农民会受伤,小企业会倒闭,印度的就业市场会跟着抖三抖。
再说政治账。印度国内民意一向对“美国干预”反感。你要知道,印度人骨子里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们不喜欢被谁摆布,哪怕是世界老大。苏杰生公开强调“底线”,其实就是在给国内交代:我们不会无条件妥协,我们会保护自己人。但问题是,民意的怒气和现实的压力,常常是两条平行线。你嘴上说得再硬,市场和汇率是不会撒谎的。
再看外交账。美印关系从来都是半推半就。美国想把印度拉进“印太战略”,把它变成牵制中国的桥头堡。印度心里也痒痒,想借美国的势力增强自己的地位。但与此同时,印度又离不开俄罗斯:武器靠俄,能源靠俄,甚至在一些地缘博弈中,俄印还算老朋友。这就是印度的尴尬:左手抓美国,右手抱俄罗斯,两边都不能放,可两边又互相掐架。结果就是今天的局面——被美国用关税狠狠拎住耳朵。
那么,冲突点到底在哪?核心矛盾就是:印度要战略自主,美国要绝对服从。
特朗普的逻辑是:要么你帮我打击俄罗斯,要么你就付关税补偿。没有第三条路。可印度的逻辑是:我可以合作,但不能当傀儡,更不能牺牲自己的产业和农民。这两套逻辑碰在一起,谈判当然拉扯不休。
影响有多大?巨大。首先是经济层面。50%的关税,会重创印度的出口,尤其是纺织、农产品和一些小型制造业。这些行业支撑的是印度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一旦倒下,社会问题就会跟着爆发。
其次是外交层面。美印关系可能迎来一次倒退。如果谈崩,印度可能会进一步靠近俄罗斯,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加深与中国的合作。别忘了,金砖国家峰会刚刚落幕,印度已经在多边舞台上尝到了好处。
最后是政治层面。莫迪政府本来还想拿“世界舞台上的印度”来当政绩。结果现在,美国一刀切,搞得印度被动挨打。如果处理不好,执政党的形象会受损。
关键变量在哪?第一个变量:美国大选。特朗普的任性政策还能持续多久?如果他连任,印度必须长期适应这种赤裸裸的压迫。如果换人,可能会有缓和,但别做梦,换汤不换药。第二个变量:印度国内经济承受力。如果印度出口商硬抗不住,产业链出现大面积倒闭,政府就得妥协。否则政权稳不住。第三个变量:俄罗斯油的价格和供应。如果俄油继续便宜,印度就有动力冒险顶住美国压力;可如果俄油不再划算,印度可能自己慢慢调整。
说到底,印度现在面对的是一个赤裸裸的问题:到底是继续便宜买俄油,还是忍痛接受美方条件?一边是民生和自主,一边是现实和霸权。苏杰生可以再多喊几次“底线”,但这张牌的分量,恐怕敌不过华盛顿的铁拳。美印关系,不是印度说了算的,是美国的算盘说了算。
真正的考验还没到来。8月27日,第二轮关税将正式落地。到那一天,我们就会看到,印度是继续嘴硬,还是低头认账。这不是谈判,这是勒索。特朗普不装了,直接用关税逼你就范。问题是,印度能不能撑得住?答案,很快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