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再发惊人之语。
据《印度斯坦时报》、印度亚洲国际新闻社(ANI)等19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五,印度空军参谋长阿马尔·普里特·辛格在印度空军协会年度会议演讲中,再提“朱砂行动”。在谈到为何行动仅持续了4天便停止,他解释称,核心原因是为避免长期经济后果。辛格宣称,世界应将印度视为典范,向印度学习“如何在实现战略目标后负责任地结束冲突”。
他解释说,“当时对方(巴基斯坦)已处于劣势,既然我们的目标已经实现,那为何不结束冲突呢?”辛格还补充说,“任何冲突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它会影响我们对下一场冲突的准备,会影响我们的经济,会影响国家的进步。”
如果真的是想考虑经济承受能力、财政承受能力,从而尽快结束冲突,倒也是一种选择。问题是,辛格非要画蛇添足,又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一场冲突做准备。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下一场冲突就不要付出代价了?既然希望世界向印度学习,那就应当最大限度地不发生冲突才是最高目标啊,而不是为下一场冲突做准备。
很显然,辛格的言论,出现了前后矛盾,甚至是前语不搭后语,让人听了之后既莫名其妙,又有点毛骨悚然,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结束冲突和不发生冲突的意识,而是想不断地发生冲突。
我们说,一场冲突能够很快结束,有多种原因。一方承认失败了,冲突结束;双方谈判了,冲突结束;一方取得胜利了,冲突结束。由于第一种原因和第三种原因非常接近,可以放在一起。于是,就只剩下两种原因,那就是胜负结果和双方和谈。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这次冲突,只用了短短四天时间就结束,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印度一直放不下,非常放不下,以至于过去这么长时间了,还在纠结,还在寻找各种各样的原因,以说明这场冲突是印度赢了,是印度占据主动,是印度从大局出发主动结束主动。
以这样的方式展示印度在冲突中的“成果”,说明冲突快速结束的原因,为印度在冲突中展现的“风采”,给人的感觉,有点怪怪的。
冲突结束,也就结束了,自己在内部总结得失成败就行,为什么要寻找那么多的理由、原因,做那么多次的解释、说明呢。毕竟,这是一次规模非常小的冲突,不就是损失几架飞机吗?
对了,这就是印度方面的死结,是印度方面最不能接受的地方。
被认为是王牌的法国阵风飞机,在印巴冲突中,竟然不堪一击,不仅印度方面接受不了,法国方面也接受不了。印度方面不敢说阵风飞机不行,法国方面则会认为印度空军不行。
也许,这就是印度方面反复纠结这次冲突的主要原因吧。而为了不让法国人认为印度空军不行,印度方面还给了法国方面一个大大的礼包,准备采购114架法国阵风飞机,采购价值高达两万亿印度卢比(约合226亿美元)。
正是这样的反复解释和说明,反复寻找各种原因,反而让外界感到,印度在这次冲突中确实吃亏了,吃了不小的亏。不然,不需要这么纠结。而这次辛格的再一次解释,就更是有此地无银之感,还振振有词地认为,印度的行为应当视为典范,要全世界向印度学习。
是不是典范,世界各国都会有自我判断的。真的是典范,其他国家也会学习的,不需要印度自己标榜为。如果印度自认为是典范,自当在今后广泛采用。如果能够不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才是真正的典范。
只是,这次与巴基斯坦的冲突,感觉并不像辛格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减少财政支出、减轻对经济的影响而快速结束,更难与典范联系在一起。倒是冲突这么快结束,让损失减少到最低,是值得关注的,也是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加沙冲突应当参考的。
如果说辛格的“冲突结束论”有什么借鉴的话,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减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为,印度也非常清楚,如果与巴基斯坦的冲突持续下去,印度可能受到的损失会更大,就更加无法收拾。与其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不如早点歇手,减少损失。
让印度最难接受的,除了阵风飞机被击毁之外,还有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系列言论,也让印度方面心理受到极大冲击。
这也不伤印度人的自尊心,在这里,我们也把辛格的另一番话拿出来,以证明他的言论还是有一点道理的。就算是为冲突中吃亏寻找理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辛格这样说,当前正在进行的主要战争,无论是俄乌冲突还是巴以冲突,都已持续数年仍未停歇,原因就在于各方都没有考虑如何结束冲突。这些话倒很有点道理的,是印巴冲突快速结束可以给俄乌以等好好上上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