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博弈再现新动向:一场甩锅与拆招的外交较量
近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西班牙马德里会谈后的一番表态引发广泛关注。这位财政高官表示,美国可以考虑不对中国加征针对俄罗斯石油的高额关税,但前提条件是欧洲国家必须先对中国和印度采取行动。这番看似让步的表态,实则暗藏玄机。
表面上看,美国似乎放软了姿态,但细究之下,这个条件堪称苛刻。美国这是要把欧洲推到前面当挡箭牌,自己则躲在后面观望。相比之下,中方的回应虽然简洁,却直指问题核心,强调互利共赢原则,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展现出成熟稳健的外交智慧。
这场博弈的源头要追溯到2025年9月12日。当时美国通过G7和欧盟渠道,呼吁盟友对中国和印度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加征50%至100%的高关税。美方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切断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迫使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
但现实情况让特朗普政府颇为尴尬。尽管西方对俄实施制裁,俄罗斯石油出口却未受太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成为最大买家,每天进口量高达上百万桶。这些石油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俄罗斯的战争金库,成为其军事行动的重要支撑。
9月15日,贝森特在马德里会谈后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单独行动,必须等欧洲先出手。这番表态看似给中国留有余地,实则是把烫手山芋抛给了欧盟。究其原因,美国自身也承受不起加税带来的连锁反应。当前美国通胀压力尚未完全消退,供应链恢复仍不稳定,若再对中国加税,必将推高进口成本,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消费者。
值得注意的是,贝森特在采访中透露,美国已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关税,相关谈判进展顺利。但在对华关税问题上,美国执意要拉上欧洲一起行动。这延续了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一贯作风。自2018年以来,关税大棒就是其对华施压的惯用手段,如今更将触角伸向能源领域,试图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地缘政治目标。
然而,美国也清楚单独行动风险太大,急需欧洲这个盟友来分担压力。但欧盟在对华贸易上同样面临两难:一方面,欧盟对华贸易依存度较高,加税可能伤及自身;另一方面,若不配合美国,又担心被排除在西方联盟之外。
从数据来看,中国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2025年上半年日均进口量约200万桶,印度紧随其后。两国进口量合计占俄罗斯石油出口的近半份额,为俄罗斯带来数百亿美元收入,直接支撑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
贝森特声称,如果欧洲加税,俄罗斯石油收入将腰斩,战争可能在两三个月内结束。这种乐观预测却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欧洲自身仍在进口俄罗斯能源。虽然进口比例有所下降,但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仍坚持购买俄油俄气。更何况欧盟决策需要全体成员国一致同意,而德国、法国等经济大国对中欧贸易的万亿规模顾虑重重,加税无异于自断臂膀。
美国的策略本质上是以拖待变:表面上释放缓和信号,骨子里仍在施压。贝森特的言论不仅针对中国,也在敲打欧洲。特朗普此前在联合国大会上就曾点名批评中国、印度和部分欧盟国家资助俄罗斯战争,要求盟友统一立场。贝森特更补充说,美国国会已授权对俄油买家征收最高500%的关税,但实施前提是盟友配合。
这种借刀杀人的策略,既想让欧洲为对俄封锁买单,又想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但欧洲并非任人摆布的棋子。去年欧盟对华电动车调查引发的风波还历历新,若再在能源领域加税,其产业链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贝森特的策略看似精明,实则是在透支盟友间的信任,短期或许能争取时间,长远来看却是在自毁根基。
面对美方的表态,中方反应沉着冷静。通过外交渠道和会谈新闻稿,中方明确表达了三点立场:反对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技术出口依法审批、坚持互利共赢原则。这些表态看似常规,但在当前敏感时期却格外有分量。
近期美国不断扩充对华制裁清单,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实施限制。中方在马德里会谈中直接点明了这一关切。9月15日晚,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指出,美方做法是单边霸凌和经济胁迫,中方坚决反对。在乌克兰问题上,中方重申劝和促谈立场,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的二级制裁。这种有理有节的回应,既坚持原则又不失风度,让美国盟友分担的把戏无所遁形。
中方的智慧在于没有就关税细节纠缠,而是从更高层面阐明原则立场。经贸互利是底线,对抗只会两败俱伤。2025年中美贸易额仍保持在万亿美元规模,中国是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加税对双方都不利。中国进口俄油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正常商业行为,能源安全更涉及国家主权,美国试图用关税施压实属越界。
中方还巧妙地将问题抛回给欧洲,暗示若欧盟跟风加税,中欧关系将首当其冲。去年欧盟对华光伏和电动车加税已让德国车企叫苦不迭,若在能源领域再施重手,欧洲产业链必将遭受重创。中国的外交策略逻辑严密、不卑不亢,始终寻找共赢的解决方案,而非一味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代表团由何立峰副总理亲自带队,会谈聚焦技术出口和投资环境问题,强调依法依规审批。这向美方传递了明确信号:合作大门敞开,但底线不容触碰。相比美国的甩锅策略,中方的回应更具战略深度,既防范了当前风险,又为长远谈判留下空间。毕竟,特朗普政府内部也存在分歧,贝森特需要在国会鹰派和企业游说团体之间寻找平衡。若加税政策真的落地,华尔街恐怕第一个跳脚。
欧洲目前处境最为尴尬。贝森特的条件等于给欧盟画了个圈:不加税美国就不动;加税则自身经济先受冲击。9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俄第19轮制裁方案,但在能源和关税问题上陷入僵局。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直言,对中国加税将重创汽车产业;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表示,欧洲需要寻找平衡点,不能完全听命于美国。
考虑到欧盟对华出口占其总贸易额的20%以上,去年电动车关税战已让供应链备受冲击,若再对俄油进口下手,无疑是自找麻烦。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不留情面,公开批评欧盟不应跟随美国自杀,坚持要求俄罗斯能源豁免。
美国的关税策略意在压缩俄罗斯出口渠道,同时拉印度下水。但印度也非等闲之辈,9月16日即重启与美谈判,承诺逐步减少对俄油依赖,却拒绝做出硬性承诺。全球能源市场随之波动,9月15日俄油价格出现小幅反弹,因市场预期制裁可能升级。
贝森特声称加税能让俄罗斯石油收入减半,加速战争结束。但现实情况是,俄罗斯可以转向土耳其和中东市场,通过转口贸易继续维持收入。欧洲的困境在于其能源转型进展缓慢,虽然俄罗斯能源占比已降至10%以下,但替代能源成本高昂,美国LNG价格要高出30%。特朗普推动欧盟购买美国能源的潜台词昭然若揭:这不仅是甩锅,更是想趁机大赚一笔。
从全球格局看,这一事件暴露出西方联盟的深层裂痕。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再次显现,G7的呼吁虽然声势浩大,但执行力堪忧。作为新兴大国的印度不愿为乌克兰问题买单,中国则始终坚持主权原则。贝森特提出的条件,表面上是要促成多方合作,实际上却让盟友相互猜忌。美国开出的这张空头支票,需要别人先垫付代价,欧洲不得不慎重权衡利弊。
展望未来,11月的关税休战期将是关键节点。若得以延长,贸易紧张局势或能暂时缓和。但美国的条件绑定欧洲决定,真正的缓和遥遥无期。贝森特主导的策略面临国内通胀和供应链的双重压力,在其任期内恐难有根本性突破。全球格局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坚守底线,欧洲寻求平衡,美国则力不从心地试图维持主导地位。
这场博弈犹如一场高强度的拉锯战,任何一方先示弱都可能陷入被动。美国表面上的低头暗藏杀机,开出的条件实则严苛;中方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既守住底线又留有余地;欧洲则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归根结底,贸易不是零和游戏,强硬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唯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