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印巴空战中的战果数字成了一个谜。巴基斯坦曾在联合国大会上宣称击落了7架印度战机,听起来已经够夸张了,但没过多久,印度空军司令又在公开场合宣称,印军在这场冲突中击落了12到13架巴基斯坦的战机。这两国的战果宣传似乎都在“比谁吹得更大”,让外界对这些数字产生了疑问。
根据《印度时报》等媒体的报道,2025年10月3日,印度空军司令阿马尔·普里特·辛格在新德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印军在5月爆发的印巴冲突中,至少击落了12架巴基斯坦的军机,包括美制F-16战斗机和中巴合作研发的“枭龙”JF-17战机。辛格甚至声称,部分战机是通过俄制S-400防空系统在距离边境300公里外击落的,这一说法被描述为“最远防空击落战例”。听起来,这似乎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战果。然而,随着更多的事实和证据浮出水面,这个宣称却漏洞百出,沦为印度在外交和国内宣传上的又一典型例子。
首先,印度的战果宣称存在明显的矛盾。今年8月,辛格曾表示印军击落了至少8架巴基斯坦战机,而在5月冲突结束时,印度的国防参谋长阿尼尔·乔汉只是模糊承认“战术失误导致战机损失”,并未提及巴方的战机损失。如此短短几个月内,印军宣称的击落数量从“未公布”到“8架”,再飙升至“12架”,每次声明都没有提供实质性证据——没有被击落战机的残骸照片、编号信息,也没有雷达监测数据、飞行员证词等关键支持材料。
更让人质疑的是,印度一贯有夸大宣传的传统。如果真如他们所说,击落了十几架巴基斯坦战机,按理说应该在冲突结束后立即公布证据,以鼓舞士气,而不是时隔五个月才“补报战果”。这种“事后加码”的做法,更像是在回应巴基斯坦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布的真实战况。
与此相比,巴基斯坦方面提供了完整的证据链,且得到了第三方信息的支持。在冲突期间和战后,巴方多次发布关键证据。首先,巴基斯坦公布了战机残骸与编号,明确表示击落了印度的3架法制“阵风”战机、1架苏-30MKI战机和1架米格-29战机,甚至曝光了“阵风”战机编号BS-021的受损照片,残骸的特征与印度的装备相吻合。其次,巴方还公开了截获的语音和数据证据,公布了印军“阵风”编队的通话录音,录音中能听到印军指挥官询问战机位置时的慌乱,以及“空中爆炸”的对话。巴方还展示了雷达锁定目标后的数据链记录,证明巴军导弹发射后,印军战机在雷达上消失的全过程。最后,巴基斯坦还获得了第三方机构的间接佐证,法国国防部未直接承认“阵风”被击落,但表示“高度关注”这一事件,实际上承认了印军战机的损失;美国官员通过情报评估确认,巴基斯坦曾用中国提供的歼-10CE战机击落印度战机,而美国并未发现巴基斯坦击落美制F-16战机的痕迹,这直接反驳了印度“击落F-16”的说法。
巴基斯坦还公开了所有被击落印度战机的具体坠毁地点,包括距离控制线93.3公里处的“阵风”坠毁点和13公里处的米格-29坠毁点,这些地点都在印度境内或印巴边境印方一侧,符合巴军“自卫反击”的说法。
印度此次的“吹牛式”宣传,本质上是其“赢学”逻辑的体现——通过虚构战果来安抚国内民众,掩盖自身在冲突中的失误。5月冲突爆发后,印度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朱砂行动”,向外交官和媒体宣传所谓的“军事优势”,将实际存在战术失误的冲突包装成“大胜利”。
然而,巴基斯坦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布的证据,使得印度的宣传谎言逐渐破产。巴方不仅列出了击落的印军战机详细编号,还曝光了印度飞行员的录音,全球舆论普遍认可巴方的说法。
印度空军司令提出的“12架击落战果”,其实是试图通过加码虚假信息,转移国内民众对真实战损的关注,继续塑造“军事强国”的形象。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印度的“赢学”宣传已成惯例。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印度在多次边境冲突中都存在夸大战果、淡化损失的情况。此次冲突中,印度凭借人口和经济优势,以及“先进武器”,试图通过“闪电战”压制巴基斯坦,但巴方依靠远程作战能力,用中巴联合研制的歼-10CE、“枭龙”JF-17等战机进行了有效反击,结果印军的多架先进战机在还没越过边境线就被击落。
一些军事专家指出,印度虚构战果的做法暴露了其军事体系的缺陷——过度依赖外购武器,却缺乏实战整合能力,只能通过宣传来弥补战场上的劣势。
在现代战争和信息透明的背景下,真正的军事胜利不需要靠“吹牛”来支撑。证据和事实才是最有力的论据。如果印度继续回避自身失误,沉迷于虚假宣传,不仅会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还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损害自身的外交与军事信誉。这场“12架战机击落”的闹剧,最终只会成为国际舆论的笑柄。当巴基斯坦用残骸、录音和第三方证词构建起事实链条时,印度的空口宣言已经不攻自破。
在现代战争的背景下,虚假宣传或许能短暂蒙蔽国内民众,但永远无法掩盖真实的战场结果。谎言终会被事实戳穿,尊重证据、正视现实才是解决印巴争端的正确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