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印巴冲突落幕后,遭遇重大挫折的莫迪政府终于下定决心,推进这项已经筹划多年的军队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向中美学习的战区化思路:打破三军各自为政的格局,建立统一的战区司令部,由同一指挥体系来统筹不同方向的作战任务。
然而,刚结束的一轮战区化改革相关会议后,国内传出消息称,莫迪和国防部长辛格提出的战区化建设并未得到三军的全面支持。陆军和海军愿意推进这项改革,空军则领衔反对。作为在5月7日空战中战果最不理想的军兵种,印度空军如今继续拒绝改革,主要担心改革会侵蚀自身的利益。
原因在于,一旦实行战区化,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军种将掌握更大实权。按照初步设想,战区将分为三大块:西部战区以巴基斯坦为主,应对西线威胁;北部战区主要应对中国边境的威胁;海上战区负责应对印度洋的各类挑战。西部和北部战区将由陆军主导,海上战区则由海军占据更大话语权;空军在这三大战区中都会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未来在经费和资源分配上的话语权也会明显减弱。
当然,这些利益博弈不会公开摆在桌面上谈。印度空军对外给出的反对理由,是空军实力相对有限,战时需要集中力量;若部队分散到各战区,便需要在关键时刻快速调动部队,而繁冗的官僚程序会限制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弱战略机动性。
本来,5月7日空战中印空军处于劣势的现实,应该成为推动空军接受改革的现实依据。可战后印度却选择坚持胜利宣传,不肯承认失败,使空军的处境在政治话语上被放大成“功臣”,从而反而成为推动改革、强化对军队掌控力的障碍。
莫迪这次的行动,似乎是在自打自己的耳光。出于对“印度式赢学”的宣传需求,他试图以胜利话语来为改革制造正当性,但结果却让本应推动改革的力量变得更为分散和复杂,改革的前景因此蒙上了新的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