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特朗普的愤怒几乎溢出了社交媒体屏幕。连番发布的长文中,他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并且指责中国在稀土管控方面“突然搞事”。他的言辞充满了焦躁与愤怒,甚至使用了大写字母和感叹号,完全是一副“破防”的模样。
然而,中美之间的博弈远不是几条推文就能轻易改变的。这一次,中国并没有被动等待美国的出招,而是主动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包括对稀土的管控和港务费等精准打击美国的“软肋”。
为什么特朗普如此焦虑?中国的反制措施到底有多大的杀伤力?让我们一探究竟。
中国的稀土管制——致命打击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宣布对稀土相关产品和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政策不仅涵盖了稀土矿石,还包括了含稀土的成品和技术。不论是国内生产的,还是海外加工的,只要涉及中国的稀土资源,都需要经过审批。
这一措施的影响非常大,因为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芯片制造、军用装备等高端领域。美国的F-35战机、核潜艇、卫星,甚至马斯克的星链系统,都离不开稀土材料。
更关键的是,中国控制着全球85%以上的稀土提纯和加工能力。这并非单纯的“垄断”,而是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建设得来的硬实力。美国尽管曾在上世纪90年代是稀土出口大国,但因环保成本高、技术落后,早已把这一产业交给了中国。
此次中国实施的稀土管制政策,意味着美国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将面临重大障碍,尤其是中国的技术壁垒让美国通过第三国加工“绕开中国”的计划也被堵死。对于美国来说,要重建自己的稀土供应链,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这无疑让特朗普陷入了极大的焦虑。
中国的反击——“港务费”与制裁
特朗普的焦虑不仅源自稀土问题。就在稀土管制宣布前不久,美国曾出台一项针对中国船舶的“特别港口费”政策,要求中国船只在南美地区停靠时支付额外费用,甚至连由中国制造的挂英国旗船只也无法幸免。
面对这样的挑衅,中国迅速展开了反击。10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宣布对停靠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征收“船舶特别港务费”,并且明确表示,这一政策不仅针对美国拥有的船只,还包括所有由美国公司融资、美国实体租赁的船舶。
此外,中方还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的五家美国子公司实施了制裁。韩华海洋是特朗普“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计划的重要合作方。此次制裁让该公司在中国的计划遭遇重大打击,令特朗普重振美国造船业的目标变得更加艰难。
这些反制措施看似间接,但实际上精准打击了美国的关键行业和盟友合作。中国的策略不仅仅是“以牙还牙”,更是“敲山震虎”,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不论是直接制裁美国企业,还是间接打击其合作伙伴,中国有足够的手段让对方感受到压力。
特朗普的情绪波动
在中方强硬的反击下,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显得愈加“激动”。一方面,他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另一方面,又指责中国稀土管控“突然搞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仅仅8小时后,特朗普就改口表示,他与中方领导人关系良好,并希望能在即将召开的APEC峰会上与中方进行线下会晤。
这一反复无常的言辞,背后隐藏着特朗普的情绪失控,原因其实是他在谈判中的“被骗”了。事情要追溯到9月底的中美贸易谈判。双方在第四轮谈判中达成了不再升级贸易措施的共识,但美国商务部却在特朗普尚未完全了解谈判内容的情况下,推出了所谓的“50%规则”,规定任何含50%中国制造零部件的产品都将受到管制。这直接触及了中方的底线,并最终导致稀土管制等一系列反制措施。
直到10月10日,特朗普才从相关人士处得知“50%规则”的细节,这让他怒不可遏。当场他批评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愚蠢”,并指责其搞砸了中美关系。卢特尼克之所以如此行事,是为了争夺对中美贸易谈判的主导权。这场内部闹剧不仅暴露了美国政府的混乱,也让特朗普在国际舆论面前颜面尽失。
结语:中美博弈中的主动权
特朗普的焦躁与反复无常,展示了他对当前形势的误判。而中国的反击策略则牢牢占据了主动权。中国不仅通过精准的反制措施让美国感受到压力,还通过对全球产业链的稳定维护展现了自己的决心。
未来的中美关系无疑会充满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规则之争中,谁掌握了主动,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中国的反制措施,不仅是对美国挑衅的回击,也是对全球产业链稳定的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