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国际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家名为“世界现代军用飞机名录”(WDMMA)的美国智库,发布了一份2025年全球空军排名。在这份榜单上,印度空军位列第五,而中国空军则排在第六,甚至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之后。印度人民党官方账号为此高调庆祝,不少印度网民也沉浸在“超越中国”的喜悦之中。然而,将评估标准与真实存在的武器装备、体系能力进行对比时,便会发现这场庆祝显得颇为“抽象”,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更值得深思。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份引发风波的排名及其依据。根据WDMMA的说法,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名为“TVR”的评分体系。这个体系听起来非常全面、科学,号称综合考量了空军的力量规模、现代化水平、后勤保障、攻防能力,甚至还包括了本国航空工业实力和部队的实战经验。单从字面上看,似乎力求客观公正。
但正是这套看似严谨的体系,却得出了一个与普遍认知大相径庭的结果。该智库为印度空军排名靠前提供的具体理由是“机队结构更加平衡合理”。他们指出,印度空军中战斗机占31.6%,直升机占29%,教练机占21.8%,运输机占16.4%,其他为特种飞机和加油机。相比之下,中国空军的机队构成中,战斗机占比高达52.9%,教练机占28.4%,而运输机仅占7.2%,直升机只占1.8%。因此,WDMMA认为中国空军“偏科”严重,主要专注于空战,作战多样性有限。
然而,这种仅凭百分比就来断定强弱的方法,完全忽视了军事力量对比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质量和绝对数量。这好比比较两个家庭的财产,一个家庭总资产100万元,其中10%是现金;另一个家庭总资产1000万元,其中5%是现金。单看比例,前者现金占比更高,但实际现金持有量(10万)却远低于后者(50万)。WDMMA的排名逻辑,就犯了类似的错误。
以被重点提及的运输机为例。印度运输机占比确实高达16.4%,但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道尼尔228、安-32等轻型运输机,其运载能力和航程十分有限。真正能承担战略投送任务的重型运输机,如伊尔-76和C-17,印度空军总共只有约28架。反观中国,虽然运输机占比只有7.2%,但中国空军拥有的运-20大型战略运输机已超过90架,加上进口的伊尔-76,重型运输机总数超过110架,是印度的近4倍。此外,中国还有规模庞大的运-8、运-9等中型战术运输机群。无论在战略投送还是战术投送能力上,中印之间都存在着代际和规模的巨大差距。
再看战斗机领域,差距更为明显。现代空战早已进入五代机时代。中国自主研发的歼-20隐身战斗机,服役数量超过300架,并且已有歼-35等新型号亮相,整体五代机规模不断扩大。而印度空军目前的五代机数量是零。其主力是200多架苏-30MKI和30多架“阵风”战斗机,这些都属于四代或四代半战机。而中国空军除五代机外,歼-10、歼-11、歼-16等四代、四代半战机的总数早已超过千架。这意味着,印度空军主力战机的整体规模和技术层级,甚至难以与中国空军的五代机部队相比。
现代战争是体系的对抗,而非单一装备的堆砌。在决定空战胜负的关键体系能力上,中印两军的差距更为悬殊。预警指挥体系被称为空军的“力量倍增器”。印度空军目前仅有少数几架A-50EI和EMB-145I预警机,不仅数量严重不足,其指挥控制能力和覆盖范围也相当有限。而中国已经建立了以空警-500、空警-2000等为核心,数量达数十架的预警机体系,并且通过先进的数据链系统,实现了陆、海、空、天多位一体的网络化作战能力。这种体系优势,使得中国空军能够在一个远比印度空军广阔和复杂的战场空间内,高效地组织攻防行动。
既然如此,这样一份明显偏离事实的排名为何会出现?印度方面又为何会“当真”?
一方面,这类智库排名本身可能就带有一定的预设立场和目的。通过设置看似“科学”却暗藏玄机的指标(如刻意强调比例而忽视总量和质量),可以巧妙地引导出符合某些政治或舆论需求的结果。刻意贬低战略竞争对手,同时抬升某些区域伙伴的地位,是国际舆论战中常见的手法。这份排名在客观上起到了迎合印度国内某些民族主义情绪、给予其“心理慰藉”的作用。
另一方面,对于印度国内而言,接受并庆祝这样一个排名,也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心态。作为一个渴望成为世界大国的新兴力量,印度迫切需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和“身份证明”。这样一份源自美国智库的“正面”排名,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即使它与现实情况存在巨大落差。这种“选择性相信”,某种程度上是追求大国地位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