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曾通过高关税政策对中国发起了猛烈攻击,原本希望通过这招让中国感到压力。然而,最先受到冲击的却是美国自己的一些科技巨头,甚至连荷兰的光刻机公司也感受到了压力。原本看似针对中国的行动,为什么却让美国及其盟友首先受损?究竟是谁才是特朗普政策的真正目标?
三张多米诺骨牌倒下
10月17日,路透社的报道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美国的存储芯片巨头美光宣布,正式退出中国的数据中心业务。这只是一个开始。
几乎在同一时刻,英伟达的黄仁勋也公开承认了一个严峻的现实。由于美国的出口管制,英伟达在中国的高端AI芯片市场份额,从之前的约95%直接降到了几乎为零。从一枝独秀到完全受限,仅仅是一纸禁令的差距。
事情还没有结束。荷兰的光刻机霸主阿斯麦的总裁也表达了担忧,预计到2026年,阿斯麦在中国的销售额将大幅下降。短短几天内,美光、英伟达、阿斯麦,这三家曾经的行业领军者,都相继陷入困境。
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美光在声明中依然强调中国是其“重要客户”,并表示退出是由于“多重挑战”。但路透社的分析则更加直白,这不仅仅是政策问题,更多的是市场被竞争对手蚕食的结果。早在2023年,美光就因安全问题被中国监管部门立案审查,错过了中国数据中心的迅速扩张,导致中国的本土存储企业如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迅速崛起,牢牢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英伟达的情况更加戏剧化。为了应对美国的管制,英伟达专门推出了一款“特供版”H20芯片,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然而,这款芯片的算力仅为国际主流型号H100的30%,根本无法满足中国企业在AI领域训练大模型的需求。可以说,这款“缩水版”的产品,更多地带有讽刺意味,而非诚意。
在公开场合,黄仁勋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领带,这一小小的动作,似乎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他传递了两个信息:首先,退出并非他的本意,而是政府的逼迫;其次,这种做法对美国的伤害可能远比对中国的伤害要大,甚至他暗示特朗普的这一策略是错误的。英伟达的“退出”反而可能推动中国在AI领域的更快发展,而美光停止服务器芯片业务,也只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的自给自足。
荷兰为何成了被牺牲的棋子?
就在美国企业焦头烂额时,华盛顿的目光开始转向欧洲,特别是荷兰。最近,荷兰政府冻结了中企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和知识产权,并要求该公司任命一名外籍董事。荷兰的这一行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很多人认为这是地缘政治上的干预,背后更深层次的动机是荷兰想通过此举向美国示好,加入“围堵中国”的阵营。
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科技的核心半导体业务之一,而闻泰科技早在2024年就被美国列入了“实体清单”。荷兰此时采取这一行动,显然不是巧合,而是明确站队美国。荷兰为了迎合美国的政策,牺牲了自身的企业利益,甚至可能对阿斯麦的利益造成损害。
美国的高关税政策:诱导全球“围堵”
美国对中国的高关税政策,表面上看是为了打击中国,实则是通过施压盟国,诱导它们加入对中国的“围堵”阵营。这一战略意图已经显现,荷兰阿斯麦的担忧正是这种政策的反映。
然而,美国及其盟友忽视了一个事实:这种“围堵”策略不仅伤害中国,更可能反噬自己。正如黄仁勋所言,“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为严重。”
阿斯麦的担忧:全球影响
10月15日,阿斯麦宣布第三季度净利润达到了21亿欧元,毛利率高达51.6%。然而,尽管公司业绩优秀,阿斯麦的总裁傅恪礼依然对未来感到忧虑。他担心,荷兰政府对中企的政策以及美国的高关税,可能会导致阿斯麦在中国的销售额大幅下降。
傅恪礼担忧的原因有三个:荷兰的出口限制、美国的高关税政策以及中国消费者的反应。他担心这些政治因素会最终回到阿斯麦自己身上,成为“回旋镖”,影响公司的长期利益。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对中国的科技管制政策不仅影响了终端企业,还通过供应链影响了像阿斯麦这样的上游设备制造商。由于部分核心零部件需要从美国进口,阿斯麦向中国客户交付设备的时间从9个月延长至18个月,直接导致一些客户转向其他供应商。
结语:真正的智慧在于战略定力
整个中美博弈的过程,美国似乎总是在针对中国,而中国始终坚持对等反制。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不仅没有被“卡脖子”,反而通过自主研发,在芯片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方的策略体现出一种深远的战略定力,而这也正是大国博弈中最重要的素质。
今天,美国和荷兰的做法再次证明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为了迎合美国的压力,荷兰政府无视本国企业的利益,最终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核心利益。而真正的智慧,正如中国所展示的那样,是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
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稳步推进、坚持自主创新,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那些制造分裂和对抗的国家,只会在这个过程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