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又开始搞动作了。他那一套“谈判艺术”的戏码,这次又搬上台。当地时间10月19日,特朗普主动放出三条关键信息:第一,他打算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与中国高层会晤;第二,他计划明年年初正式访华;第三,他说美国可能会降低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但前提是,中国得在稀土、大豆和芬太尼问题上“松口”。这三条消息表面看,像是伸出橄榄枝,但藏在背后的,才是真正的算盘。
特朗普的逻辑其实不复杂,他想让中国相信,美国这次是真的愿意谈。

只要中国在稀土出口和农产品采购上给点回应,他就会考虑“降关税”,算是一种交易。听起来像是互惠互利,但问题是,中国这次根本不急。
从北京的角度来看,这一轮的谈判节奏,完全不在华盛顿手上。中国的态度已经非常清晰:不见兔子,不撒鹰。特朗普想靠几句口头承诺换来实质让步,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稀土,中国知道那是战略资源。一旦让步,就等于把未来的产业安全交出去。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现在的底气,并没有他表现得那么足。他嘴上说得笃定,其实背后压力很大。美国经济依旧在高通胀中挣扎,美债危机没有缓解,企业利润下降,农民抗议频发。所以这次放风,更多是一种试探。特朗普想看,中国会不会对他主动释放信号。如果北京真回应,那他就能对内宣传“中美关系缓和,是我的功劳”;如果北京不动,他也可以说“中国态度强硬”,继续煽动民粹。
他对外交谈判的理解,其实只有两点:一是能不能立刻对国内选民有交代;二是能不能在镜头前显得自己赢了。

所以你看他这几次的表态:什么“可能降低关税”、“考虑访华”,听起来像政策,其实全是情绪输出。既要给外界希望,又要给自己留后路。
但问题在于,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吃这一套了。过去中美谈判,还有一定的互信基础。可现在,中方非常清楚:特朗普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看他有没有真正的行动支撑。
比如他说会降关税,可他同时又要求中国改变稀土政策、恢复采购美国大豆。
这哪是诚意?这明摆着是条件交换。更何况,这两个领域都是中国的底牌。稀土掌握在中国手里,是中美科技博弈的重要砝码。农产品进口,则是中国自主调控粮食安全的关键。想拿这两样去换一个“口头承诺”?显然不划算。

再从时间点上看,特朗普的策略也挺耐人寻味。他特意提到“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与“明年初访华”,这两个节点,几乎覆盖了美国内部的政治关键期。他需要在这段时间制造“对华积极信号”,来稳住资本市场和部分温和选民的支持。
但他同样不想在谈判中让出太多实际利益。所以他要边放风、边试探。对中国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动如山。你放你的风,我看我的牌。不见具体方案,不谈让步;不见实质行动,不作回应。
其实,这才是高明的博弈方式。特朗普习惯“打快牌”,喜欢用情绪推动外交。
而中国现在的策略,是用时间换空间。让他自己表演,让他自己焦虑。
因为中方知道,越接近美国中期选举周期,特朗普越急。等到那个时候,筹码自然会掉到中国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