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突然改变了原定行程,决定以线上方式参加东盟峰会。其核心原因在于避免在公开场合受到美国和俄罗斯的压力。近期,美印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美国提高了关税,而印度仍坚持购买俄罗斯的石油。传闻特朗普曾表示“不承认就加高关税”,这让新德里感到紧张。在面对镜头和记者提问时,莫迪很难避免做出公开表态,因此选择线上参与成为了一种避险策略。
在俄罗斯方面,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折扣油,一度占到近四成。信实工业每日从俄罗斯购买约50万桶石油,占俄罗斯对印度出口量的三分之一。然而,美国对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实施制裁后,路透社报道称,信实计划完全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并考虑终止与俄罗斯的长期协议。国有炼油厂也表示,进口量可能降至接近零,因为担心触犯被制裁的风险。这一决定相当于割断了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能源合作不仅仅是关于交易量和价格,更关系到长期的信任。信任一旦破裂,重建将变得非常困难。俄罗斯副总理曾强调,印度应自主选择能源伙伴,但如今这种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

面对美俄两大强国的压力,印度需要一个能够平等对话、能切实合作的伙伴,这时中国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莫迪向中方递出了两份“礼物”。

首先,印度放弃了东南亚部分现场话语权。东盟一直是印度“东向行动”的核心,而东盟峰会的舞台十分宝贵。此次莫迪缺席东盟峰会,让中国在会议上有更多的发言机会。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已经突破9000亿美元,推动着自贸区3.0,而印度与东盟的年贸易额仅为一千多亿美元。莫迪的缺席降低了印度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并减弱了其在该地区推动项目的能力。东盟国家会关注,谁更重视他们,谁更积极推动项目,谁更愿意为市场提供支持。
其次,印度推动降低对中国进口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政府和智库已经评估过,印度工业和出口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越来越大。从企业角度来看,关键的芯片和零部件的及时供应至关重要,它们关系到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客户的投诉,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性价比至关重要。中国的原材料不仅能解决燃眉之急,还能帮助降低成本。短期来看,降低保护性壁垒可能会导致进口增加,部分产业环节可能受到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引进原材料、完善产业链、增强出口竞争力、稳定外汇和就业是更务实的选择。过于严格的壁垒可能会阻碍国内工厂的发展,因此在权衡之后,印度决定优先保住增长。
在边境问题上也有了缓和的迹象。排灯节期间,中印两国士兵在实际控制线交换糖果,雪地中的笑声让普通民众感到安心。外交不仅仅是声明,还可以通过一袋糖果传递温暖。月底时,中印直航将恢复,商务、学术和旅游交流将更加便捷。疫情后,双方的互信和交流逐渐恢复,企业之间重新开始对话、安排供应链并预订订单,这是真实的互信。
莫迪在线参加东盟峰会,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调整的过程。无论是为了避险,还是为了维稳,关键在于更务实。在美国和俄罗斯都惹不起的情况下,印度必须保持一个可预期且能平等合作的大国伙伴,而中国无疑是现实的选择。如果中印关系得以稳固,恢复对话机制,边境问题降温,经济提速,那么周边国家也会因此更加踏实,不需要站队。航班、糖果和订单的增加将直接改善民生。

国际关系的转变往往是细致入微的。其背后的动因很清晰:贸易、能源和产业的稳定性;而要保持稳定,就必须有一个可预期的合作伙伴。中国企业在这三个方面能够提供方案、实施项目并承担压力,印度可以从中受益。企业界已经做出回应:化工企业表示,降低关税能够减少进口成本,提高毛利,增强接单的信心;汽车零部件企业则表示,及时的供应可以保证生产,加班和提高工资。政策只是一句话,但落实到企业层面,则是成千上万人的饭碗。
对于美国,印度并不希望与其彻底翻脸;对于关税的加剧,美国的威胁印度会尽量绕过,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俄罗斯,印度也不愿完全放弃,因为能源关系极为重要。在美俄两者之间,印度需要走一条可行的中线。而与中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正是印度的支撑。虽然印度缺席了东盟峰会一次,但这给了中国更多的现场发言空间;而在贸易领域,打开关税壁垒,为中国进入印度供应链创造了机会。在外交层面避险,在经济层面张开怀抱,两者相辅相成,最终会在航班、签证、资金流动和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