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停摆闹剧刷新历史纪录,这场持续超过40天的政治瘫痪正在演变成全球性外交危机。当意大利外交部官员第八次致电美国驻罗马大使馆催讨美军基地意籍雇员薪水时,五角大楼的自动回复邮件仍然重复着那句标准说辞:“我们重视全球各地雇员的贡献”。而在大西洋彼岸,特朗普的社交账号却抛出颗重磅炸弹——宣布要用关税收入给每个美国人发放2000美元“红利”,这番操作让苦等薪水的葡萄牙拉日什空军基地雇员们看得目瞪口呆。

停摆危机早已突破国界蔓延到欧洲军事基地。阿维亚诺空军基地的意籍机械师马尔科不得不向银行申请贷款支付子女学费,他握着工会发布的欠薪统计表苦笑:“我们维护着B-52轰炸机,却付不起自己的水电费。”美军驻欧洲基地的连锁反应印证了现代军事体系的全球化特性——德国垫付1.1万名当地雇员薪水,西班牙政府暗中调动应急资金,葡萄牙亚速尔群岛地方政府甚至为此担保贷款。这些北约盟友恐怕从未想过,某天需要像对待破产企业那样为超级大国的海外军事存在提供流动资金。
特朗普的“发钱计划”看似突发奇想,实则藏着精妙的政治算计。就在最高法院就关税合法性举行听证会后第四天,这位擅长舆论造势的总统突然把关税收入与民生福利直接挂钩。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后在电视访谈中补充说明,称这笔钱可能以“小费免税、加班费免税”等多种形式兑现,这种模糊化处理既保留了政策弹性,又给支持者留下想象空间。但翻阅美国海关数据会发现,截至9月底的财政年度关税收入虽达1950亿美元,距离覆盖全民发放所需的数千亿美元仍有巨大缺口。
最高法院的听证会现场早已透露出司法系统的普遍质疑。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当庭指出关税本质是“向民众征税”,这个定性直指1977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适用边界。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亲自提名的三位保守派大法官也表现出犹豫——戈萨奇担忧总统权力无限扩张,巴雷特质疑法律条文是否包含征税授权,卡瓦诺则追问为何历任总统都未动用过此项权力。这些细节表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面临超越党派立场的宪法危机。

白宫选择的对抗策略凸显了民粹主义治理特征。当意大利外交部长塔亚尼通过外交渠道正式交涉时,美国政府的回应是让空军发言人强调“合同条款要求雇员继续履职”;当德国财政部声明垫付薪水是为维护基地运行时,五角大楼的新闻稿却在歌颂关税政策带来的“制造业复兴”。这种错位沟通反映出单边主义思维定式——既然国际规则可能束缚手脚,不如直接诉诸国内民意。特朗普社交帖文中那句“反对关税的人是傻瓜”,与其说是经济主张,不如说是政治动员。
发钱承诺背后的财政逻辑经不起推敲。贝森特部长曾预测关税年收入最终可达5000亿美元,但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显示,关税成本90%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更讽刺的是,就在政府停摆导致SNAP营养援助计划中断的当口,特朗普却宣称要发放全民现金红包。那些在救济站排队的公务员们或许会想起,总统曾在社交媒体炫耀美国已是“最富有国家”,但现实是联邦法院正紧急叫停40亿美元食品救济金的发放。
这场多线作战的政治博弈暴露了美国治理体系的深层矛盾。在最高法院,政府律师援引国家安全例外条款为关税辩护;在海外军事基地,国防部依靠驻在国临时垫款维持运转;在国内民生领域,白宫试图用未来可能的“关税红利”转移民众对政府停摆的不满。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治理方式,让人怀疑美国是否正在把国际关系也当成短期杠杆工具。

随着最高法院判决日临近,特朗普的社交媒体攻势愈发猛烈。他最新帖文将关税案件称为“国家历史上最重要的案件”,警告败诉会导致“经济崩溃”。这种将司法裁决与国家安全捆绑的话术,恰似当年为修建边境墙宣布紧急状态的重演。不过这次,最高法院的法官们或许已经注意到,美军海外基地的欠薪风波正在给“总统紧急权力”提供活生生的注脚——当超级大国连海外雇员的工资都需要盟友垫付时,所谓“国家安全例外”的正当性难免要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