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关税政策将作为持久性结构变量,倒逼产业向“多中心化供应链范式”转型。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从整车供应链市场格局看,全球受影响的车企主要有丰田、现代、通用、本田和日产等;美国零部件的主要进出口市场是墨西哥和加拿大,中国零部件企业受到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2025年5月12日中美联合发布《日内瓦声明》,双方同步调整关税政策,关键动作有美国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 关税(保留 10%);取消此前两轮加征关税14259和14266法案;汽车零部件出口税率仍为72.5%,但通过墨西哥转口的供应链企业影响较小,标志着贸易摩擦阶段性缓和。
此次协定达成暂时缓解短期成本压力,催化中国新能源零部件出口增长,对细分领域的智能驾驶、轻量化材料、高压快充模块等技术密集型产品需求产生刺激作用,中期仍存不确定性风险,企业仍需密切关注并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从整车供应链市场格局看,全球受影响的车企主要有丰田、现代、通用、本田和日产等;美国零部件的主要进出口市场是墨西哥和加拿大,中国零部件企业受到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CINNO Research 简评
一、 美国整车进口数量与进口金额(按市场)趋势
2024年美国汽车销量同比增3%至1,603万辆,其中,美国汽车进口数量达802万辆,占比为50%,与国产数量相当。从美国进口车市场看,美国来源于墨西哥的汽车数量在美国整体汽车销量的占比最大为18%,韩国、日本和加拿大占比分别为10%、9%和7%,中国占比仅1%,中国对美主要出口燃油乘用车,小型混合动力车型较发力。从美国汽车进口金额按市场排名看,2024年墨西哥排名第一,日本、韩国、加拿大和德国位列第二至第五,而中国排名第十。
1、2024年美国整车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按市场)同比
2024年美国进口汽车量主要来自于墨西哥、韩国、日本、加拿大和德国,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量同比劲增55%。从美国汽车进口金额排名看,2024年墨西哥同比增13%至785亿美元,遥遥领先,日本、韩国、加拿大和德国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而中国排名第十,墨西哥和加拿大与美国存有USMCA协定影响较小,而日、韩则受关税波及较大。
2、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整车数量、各类型和贸易金额同比
(1)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整车数量和整车金额逐年同比趋势
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汽车数量同比增55%至11.6万辆,在中国汽车总体出口数量的占比仅1.8%,此次汽车关税政策对中国整车出海战略进程影响有限。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整车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2024年该数值为25.5亿美元,同比增60%。
(2)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汽车车身类型和动力类型占比趋势
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乘用车销量占比为91%,仍为主流,而商用类特种车和货车占比分别为7%和2%。以动力类型占比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传统燃油车数量同比增49%,但占比降至74%,主要是混合动力类小客车同比增速更快,占比为19%,同比+15Pct。
二、 美国整车出口数量以主流品牌、重点车型和按市场趋势
2024年美国汽车销量以品牌排名看,丰田和福特排名第一和第二;按市场排名看,前三是加拿大、墨西哥和德国,美国对加拿大的整车出口占半,除了墨西哥其余市场同比均下降。
1、2024年美国主流品牌与重点车型销量TOP 10同比
2024年美国汽车销量品牌TOP 10丰田和福特以199万辆和196万辆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以重点车型销量TOP 10排名看,福特F-Series、雪佛兰Silverado和丰田RAV4分别排名前三,并且同比均正增长。
2、2024年美国整车出口数量按市场同比
从美国整车出口量按市场排名看,2024年加拿大、墨西哥和德国位居前三,同比分别为-11%、+7%和-13%,其中,对加拿大的整车出口量高达63万辆,占比近半,而中国排名第四,TOP 10除了墨西哥,美国向其他市场的出口量同比均下降。其中,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整车量同比降22%至仅约10万辆,奔驰占半,其他美系品牌合计仅千辆规模。
三、 美国零部件进口金额和出口金额(按市场)趋势
2024年美国零部件主要的进出口是墨西哥和加拿大两市场,而美国对中国进口的零部件贸易金额近几年维持180亿美元左右,对中国出口的零部件贸易金额呈逐年下降趋势。
1、2024年美国零部件出口金额按市场同比
从美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按市场看, 2024年墨西哥和加拿大遥遥领先,涉及的金额墨西哥市场同比+5%至388亿美元,加拿大市场同比-7%至295亿美元,而澳大利亚、德国和中国分别排名第二至第五。近几年,美国对中国出口零部件涉及的金额呈逐年下降趋势。
2、2024年美国零部件进口金额按市场同比
从美国零部件进口金额按市场看,2024年美国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零部件最多,中国和日本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主要包括车身零部件、底盘部件、轮胎、玻璃、电子电器和锂离子蓄电池等,近几年涉及的金额基本维持180亿美元左右。
四、全球车企关税应对策略分化下的产业格局重构
短期来看,关税冲击正推动行业呈现三类典型应对路径:1)价格传导型:直接提价转移成本;2)贸易规避型:暂停出口或调整贸易流;3)产能重构型:供应链本地化与合规优化。这些策略在缓解个体企业风险的同时,客观上加剧了供应链短期波动与市场竞争分层。
中长期视角下,关税政策将作为持久性结构变量,倒逼产业向“多中心化供应链范式”转型。成功突围需依赖三大核心能力建设:
•技术壁垒构建:通过高密度电池、自动驾驶等差异化技术形成产品溢价,弱化关税成本敏感度;
•生态闭环能力:在关键市场布局从上游材料到终端服务的全价值链闭环,降低跨境贸易依赖;
•政企协同机制:建立政策预警系统与本地利益绑定机制,转化监管风险为市场准入优势。
当前博弈已超越企业微观层面,形成“政府间谈判+企业战略调整”的双轨制应对格局。我们认为,本轮关税风波将作为临界点事件,从三个维度重塑行业:
1. 供应链拓扑结构:“区域制造中心+本地化仓储”模式逐步替代传统的全球串联式供应链网络;
2. 竞争要素权重:政策适应能力将与产品力、成本控制并列为核心竞争力;
3. 价值分配机制:主机厂需重构利润模型,将关税成本、本地化采购溢价、碳关税等外部性因素内化为定价参数。
建议行业参与者建立“关税弹性系数”监测体系,动态评估政策冲击半径,将地缘政治风险纳入战略规划常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