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一觉醒来,美国又发生了变化,特朗普再次向170多个国家下达“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提供一个令他满意的“交代”。这显然是因为特朗普设定的90天“商量期限”临近,除了与越南达成协议后并未取得其他实质性进展,英国方面则未作任何回应。于是,特朗普决定重启自己的“霸权主义”做法,再次用关税作为谈判筹码。
同时,美国财长也释放出信号,暗示上百个国家可能面临10%的对等关税,并且这种局面有可能在8月初开始实施。这些国家虽然不包括中国,但这一变化仍然引发了广泛关注——10%的关税幅度到底意味着什么?而对于越南来说,可能已经开始后悔曾与美国达成协议,换取了20%的关税,而如今却面临着美国更高的关税威胁。特朗普显然不会满足于现状,是否能够最终实现其目标?中美关税战的走向究竟会如何发展,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尽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满和怨声载道,但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现在,特朗普直接给全球各国带来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冲击。最初,大家普遍认为美国会利用90天的“等待期”来制定一个可行且令人信服的关税方案。然而,特朗普最终的做法却让人失望,他依旧以口头承诺作为面子工程,宣称会积极解决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却始终不愿让步。
7月4日,美国向全球贸易伙伴发出了正式通告,释放出税率调整的信号。美国如此大张旗鼓地操作,其实反映出了一种迫切的焦虑。美国背负着庞大的债务和日益扩大的贸易赤字,早已不能再等待。在贝森特的分析中,美国可能在8月初开始实施“新加征关税”的政策。换句话说,美国目前的战略更像是打算通过“左右逢源”的策略,最终通过“10%对等关税”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一次,美国的加税政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谁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毫无疑问,那就是日本和越南这对“难兄难弟”。今天,我们特别关注日本与美国之间那段充满“爱恨情仇”的贸易往事。
美国在与日本的谈判中一直采取强硬姿态,实际上,特朗普的目标就是希望日本能够尽早低头。然而,事实证明,日本并没有轻易屈服,反而摆出了一副“宁死不屈”的态度。关税谈判已经进行了七轮,但至今并没有达成明确的结果。美国之所以如此强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占据了美国汽车市场的三成以上;另一方面,美国单方面认为日本的汽车对美国市场造成了冲击,并指责日本通过非关税手段,如安全标准认证和销售渠道限制等,来排挤美国汽车。
而日本方面则对这些指责颇有意见。日本认为,美国汽车在国内的低销售占有率,更多是因为两国人民在“消费偏好”上的差异所致。至于大米问题,美国一再要求日本扩大大米进口,但日本农业协会却始终没有作出承诺。日本政府长期以来通过政策手段,维护了国内大米产业的结构,甚至可以说,大米贸易已成为日本自民党巩固政治利益的重要工具。尽管如此,美国却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日本只是回避真正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的政府已经多次为自己辩解,但美国显然对其“苦衷”毫不关心,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另一方面,与日本有相似遭遇的还有越南。越南与美国的关系,远不如日本那样牢固。尽管越南尝试通过多轮谈判来降低关税,最终也仅仅达成了一个相对较为保守的“贸易协议”,成为为数不多的拥有“保命符”的国家之一。然而,越南深知,自己过于依赖美国市场,若被加征高额关税,必然会重创本国的出口产业。同时,越南也担心美国可能会将其卷入“原产地调查”,以此打击中国商品的“绕道”情况。
归根结底,当前日本和越南都在美国面前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处境,那“敢怒不敢言”或许是最贴切的描述。尽管如此,这种局面并非没有破解的可能。如果两国能够借鉴中国的应对策略——在关税战初期就采取有力反制,及时向美国施压,并借助自身的优势打击美国的弱点,或许就能打破目前的困局。毕竟,美国在稀土等资源领域的依赖,仍然使得它不得不向中国示好。
正因如此,中国的反击不仅改变了全球贸易格局,也使得当下面对“10%对等关税”威胁的170多个国家,有了更多的谈判资本。中国的果断反应为全球提供了示范,让各国在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时,能够更加团结和坚定。
关税战的下一阶段已经拉开帷幕,接下来,我们将看到美国是否能够如愿掌控上百国的贸易伙伴,还是这些国家将联合起来对美国展开反击。最终的答案,或许需要时间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