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通坦心中压抑的情绪,终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机会中得到了释放。几周前,因为一通“私人”电话,她被当场揭发。电话的另一头是柬埔寨前总理洪森,佩通坦在电话中亲切地称呼洪森为“叔叔”,并提到那次泰国军方误杀柬军士兵的事件,解释为误会。她还强调自己与洪森之间的“私人关系”。然而,没过多久,电话录音被曝光,佩通坦因此被公众指责亲柬卖国。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佩通坦只能勉为其难地保住了文化部长的职位,而其他权力岗位则被她的政敌占据,她不得不黯然下台。
但转机发生在24日,泰柬边境爆发了新的冲突。佩通坦迅速抓住这个机会,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在一次采访中,她强烈批评柬方对平民开火,并严厉声明:“谈判阶段已经过去,我们不接受任何调解与和解。”她还强调,泰国军方的实力比2011年更强,完全有能力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国家安全。佩通坦这一番言辞激烈的表态,不仅是对柬方的强硬回应,也是她重拾政治姿态的一次亮相。
然而,这一事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时间点。佩通坦只“安分”了一个多小时。柬方在25日凌晨发布声明,表示他们在24日晚已经同意了停火提议,并确定午夜12点为停火时限。但令人惊讶的是,泰方在仅仅一个多小时后就悍然改变立场,宣布不接受停火,继续“等待”。这一突然的态度转变,让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十分愤怒,他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指责泰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
更为剧烈的反应随之而来。佩通坦发表强硬声明后,泰国军方随即加大了对柬方的军事打击。这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小打小闹,而是实际的空袭行动。资料显示,泰国空军直接出动了F-16战机和无人机,对柬埔寨的军火库进行猛烈轰炸。从公开的照片和视频来看,轰炸相当猛烈,伤害巨大。此外,泰国方面还罕见地承认,使用了集束弹药——一种具有争议的武器。尽管如此,泰国政府坚持认为集束弹药的使用是“合法的”,并且仅针对军事目标,绝不会对平民构成长期威胁。泰方进一步强调,他们从未签署《集束弹药禁用公约》,因此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泰国方面都不予认同。
泰方的声明一度强调,这一切都是“自卫”行为,是为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泰国外交部及军方高层一致口径,坚称是柬方挑起事端,泰国只是做出了反应。然而,柬方则持不同观点,认为泰方的行为才是事态恶化的根本原因。柬外交部明确表示,泰国在25日凌晨对边境多个目标发动攻击,完全违背了停火协议。
深入分析此次冲突的根源,可以看出,问题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一方面,争议古寺的归属问题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争议。几十年来,泰国与柬埔寨在这座寺庙的控制权问题上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泰方甚至在现场布设了铁丝网和地雷,而柬方对此表示强烈反对,逐渐加剧了边境地区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地雷事件也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几名泰国士兵在边境地区踩到地雷受伤,泰方指责柬方违反国际协议,随后宣布召回驻柬大使并驱逐柬方大使,进一步使得两国的外交关系迅速降温。此外,佩通坦与洪森之间的“电话门”事件,也导致泰国军方对佩通坦失去信任,军方的立场更加强硬,导致佩通坦不得不采取更为保守的态度,支持军方的行动。
此次冲突之所以不断升级,除了这些历史性原因外,政治因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泰国的执政联盟内部,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冲突提升民众支持率,另一方面,又担心政策失败,导致政权不稳。佩通坦虽然已经失去权力,但她依旧是泰国“他信派”的核心人物,仍然拥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而洪玛奈与洪森家族在柬埔寨的核心政治地位,也让他们希望通过这场冲突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因此,双方都有政治需要通过强硬态度来获得民众支持。
展望未来,泰柬之间的冲突可能有几种发展趋势。一种可能性是冲突继续升级,若双方都坚持强硬立场,冲突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泰方可能会再次发动空袭,而柬方则会进行小规模的反击。这将导致两国之间陷入长时间的对抗,甚至可能激化为全面战争。另一种可能性是,经过国际社会的调解,特别是中国或东盟国家的介入,双方可能会在压力下稍作让步,重回谈判桌,避免更多的民众伤亡。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能会在边境问题上达成临时安排,逐步恢复谈判进程。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两国在长期的紧张局势中维持“冻结冲突”的状态,偶尔发生小规模的交火,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受到国内外压力的制约。
总的来说,这场冲突不仅仅是领土争端的体现,更是政治博弈和民族主义情绪的交织。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的决策和反应都在紧密相扣,复杂的利益和因素交织其中。未来的走向,充满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战争并非唯一选择,最终的解决之道仍然是通过谈判,而双方能否找到合适的“借口”让步,决定了这场冲突能否得到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