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马里兰州举行的空军与太空军协会年度会议上,美国空军部长梅因克的发言敲响了美国空军的危机。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役飞机仅有一半能飞,这样的低妥善率不仅是个别现象,更反映了美国空军面临的整体困境。
根据《Defense News》的报道,美国空军2024年的平均妥善率降至62%,这意味着近40%的战机无法完成每日的常规任务。这一数字不禁让人想起20年前,美国空军的妥善率甚至高达73%。而现在,面对数十年积累的问题,战机的机龄已从过去的17年翻倍至32年,老旧战机的增多使得维护难度加剧,后勤保障日益成为制约其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美国空军的“空心化”现象愈发明显。
尤其是在兰利空军基地,F-22战斗机被视为空中霸主,但如今却满是因缺乏关键零部件而无法起飞的战机。这种状况不仅让人担忧美国空军的战斗力,更引发了对美国国防预算的质疑。然而,砸钱能否彻底解决问题?梅因克显然对此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梅因克提出了一个务实的新思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那些在高威胁空域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机型上。他表示,未来的作战思维必须转变,老旧机型的退役势在必行,而维护新一代战机的投入将成为重中之重。或许,捍卫空军实力的关键不再是简单地增加预算,而是更科学、合理地配置现有资源。
以乌克兰战争为例,低成本的四轴无人机竟能摧毁价值过百万美元的战斗机,这种颠覆性的局面让人意识到,未来的空中战场正在悄然改变。无人机技术的成熟化,将可能彻底改变传统作战模式和技术布局,体现在预算上就是要花在刀刃上。
虽然梅因克的言论引发了对美国空军现状的深刻反思,但这是否意味着美国的军工产业将快速恢复生机呢?这就需要考量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首先,美国军工承包商的利益与政府战略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获得大额合同,许多承包商愿意付出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成本,甚至不惜将目光投向国外的冲突。但这种利益驱动下的策略能否真正提升美国空军的硬实力,还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随着中国在军工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的技术优势也在逐渐缩小。美军在五代机、六代机的研发上已经落后于中国,而F-35等先进机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性能短板。面对这样的全球竞争格局,美国势必要加快技术迭代和创新步伐,以遏制潜在对手的追赶。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加剧。美军的部署已不仅仅是单一的军事行动,更是大国博弈的组成部分。在亚太地区,对抗中国的战略将如何实施,成为美国未来决策的核心。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将决定美军的未来战力与灵活性。
不过,美国空军的直接对手,不仅限于中国。俄乌冲突展现出的无人机战术成果,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模仿的对象。正因为如此,梅因克所言的“精准打击”并不是空谈,而是迫切需要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