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贝森特、卢特尼克、格里尔、莱维特等美国政客在近期争相开启“关税口号竞赛”,深谙自媒体时代的“流量经济”密码,一场关乎对华关税的荒诞戏剧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升级。
他们的台词不再是基于经济理性的政策辩论,而是一组组不断飙升、令人瞠目的百分比数字:从要给来自中国制造的商品加收100%的关税,到升级为200%,乃至近期爆出的500%。
胡闹啊!这根本不是严肃的贸易战略探讨,而是一场如火如荼的“关税口号竞赛”。南生可以明确告诉粉丝们:这场竞赛的本质,远非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所能概括,它是美国政治生态在“后真相”时代彻底异化的集中体现。
运作模式完全遵循着“流量经济”的底层逻辑,要透彻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必须超越经济学的范畴,进入政治传播学、社会心理学与媒介研究的交叉地带,深入剖析其背后那套精密而高效的“情感动员—身份构建—真理重塑”组合拳。
揭示他们如何通过制造永不停歇的“注意力旋涡”,最终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政治范式转移。首先是乱象的表象:从政策辩论到流量竞拍。
曾几何时,美国的贸易政策辩论,尽管充满利益博弈,但仍建立在一定的数据、模型和对后果的预估之上。然而,今天的局面已截然不同,开启了闹剧、语不惊人死不休。
政治人物争先恐后地抛出极端关税提案,核心目的并非是要寻求政策落地,而是将之作为一种政治货币,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进行“竞拍”。谁的数字更惊人,谁的措辞更绝对,谁就能在瞬间捕获最大的舆论关注。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政治激励机制的彻底改变
在一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温和且理性的论述无法穿透信息的重重壁垒。而一个诸如“500%关税”的提议,如同一枚深水炸弹,能立即引爆整个媒体生态系统,从有线新闻到社交媒体平台,形成跨媒介的传播浪潮。
提出者由此无需投入巨额广告费用,便能将自己的名字与“对华强硬”这一最受欢迎的政治标签强力绑定,实现极高的政治投资回报率。
这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上的“点击诱饵”,价值衡量标准不再是政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而是这些极端言论在舆论场中激起的声浪大小与持续时间。
南生深入分析后又发现:美国政客主导、表演的这场竞赛背后存在着深层运作模式,依赖于一套环环相扣、不断自我强化的战略组合拳。
首先是情感动员:从焦虑到愤怒的燃料转换
这套拳法的起手式是精准而高效的情感动员,政客们敏锐地捕捉到全球化进程中失落的群体——铁锈带的工人、乡村的居民、在文化变迁中感到不适的传统阶层——内心深处弥漫的“不安全感”、“被威胁感”与“受迫害感”。
这种焦虑是弥散的、无力化的,难以直接转化为政治行动。于是,关键的一步在于“燃料转换”——通过极具煽动性的言论,他们将这种模糊的焦虑,转化为目标明确的、充满力量的“集体愤怒”。
中国被塑造为“偷走工作岗位”的元凶,精英与媒体被指认为“内部敌人”。这种愤怒,作为一种高能量的政治燃料,极大地提高了支持者的政治参与度与忠诚度。
它使得选民不再基于利益计算投票,而是基于情感宣泄的需要。当特朗普说出“我们正在被掠夺”、“他们占尽了我们的便宜”时,他并非在陈述一个经济事实,而是在进行一场情感召唤。
其次,身份构建:“我们VS他们”的坚固壁垒
在情感之火被点燃后,下一步是构建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政治身份。这是通过简单、绝对、重复的“我们VS他们”叙事框架实现的。
“我们”是“爱国的”、“被遗忘的”、“真实的”美国人;而“他们”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敌对阵营——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也包括腐败的华盛顿建制派以及作为“人民公敌”的“假新闻”媒体。
甚至还包括美国自己的盟友,例如: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加拿大、丹麦。要么是某个盟友正在利用外贸占美国的便宜,要么是拒绝提高军费开支占比——这也是在占美国的便宜,偷美国的国防……
这种二元对立的身份政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排他性。能煽动MAGA支持一项又一项极端的关税提案,不再仅仅是经济立场的选择,而是成为了“我们”这个群体身份的“忠诚度测试”。
它用“你是否与我们同在”这个简单的问题,取代了“这项政策是否明智”的复杂思考——以“立场”取代“对错与是非”,也就是只关心立场是否相同,根本不理睬出台的政策是否合理。
政客们使用的语言,如“完全”、“绝对”、“没人比我更懂”,功能正是消除任何灰色地带,强迫人们在非黑即白的叙事中选边站队。
给批评媒体贴上“假新闻”的标签,更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旨在摧毁任何可能挑战这个身份共同体内部共识的外部信息源。
第三,真理重塑:“后真相”秩序的最终确立
当前两步奏效,最后的就是最关键的一步了,是对“真理”概念本身的重新定义与塑造。牛津词典将“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在这场关税竞赛中,我们看到了“后真相”政治的巅峰操作——所谓的“替代事实”层出不穷。
对来自中国或其他国家商品所要征税的一个个百分比数字是否真实、是否可行、后果如何,已经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个数字所承载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价值。
当事实与情感发生冲突时,支持者会选择忠于其情感和所属的群体,而非那个令人不适的客观现实。真理被“工具化”了——任何说法、任何数字,只要它能服务于当下的情感动员和巩固“我们VS他们”的身份壁垒,它就可以被宣称、被传播、被捍卫为“真相”。
500%的关税提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立并传播的:它不是一个需要被严谨论证的经济方案,而是一个宣告自身立场、识别敌我、强化群体凝聚力的政治符号。
驱动的引擎:永不停歇的“注意力漩涡”
南生认为:这套组合拳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巨大的威力,离不开其赖以运作的媒介环境——“一个由社交媒体和24小时新闻循环构成的”,永不停歇的“注意力漩涡”。
特朗普是驾驭这个漩涡的大师,策略的核心——被其前顾问班农概括为“用垃圾淹没阵地”,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制造争议、抛出极端言论、引发舆论风暴,来饱和整个信息通道。
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他的一条推文就能瞬间重置整个国家的政治议程,让所有媒体和对手被迫进入他所设定的战场。
这个“注意力漩涡”产生了多重效果,包括:议程绑架,迫使传统媒体为了追逐流量,不得不报道这些极端提议,即便是在批判的过程中,也依然成为了这些提议的传声筒和放大器。
还包括理性窒息:海量的、充满情绪冲击的信息碎片,使得深入的调查、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理性的政策辩论失去了生存空间。公众的认知资源被耗尽,最终陷入您之前精准指出的“政治性抑郁”——一种因信息过载和无力感而导致的麻木与疏离。
以及常态扭曲:当极端成为日常,荒唐变为惯例,公众的敏感度便会下降。500%的关税听起来之所以不再像几年前那样不可思议,正是因为这个“漩涡”在不断拉高人们接受能力的阈值,让“非正常”逐渐演变为“新常态”。
影响的深渊:一场政治范式的根本性转移
这场“关税口号竞赛”及其背后的运作机制,所带来的最深刻影响,并非仅仅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波动,而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政治范式的根本性转移。
这标志着政治的核心,从“治理的艺术”转向了“动员的技术”。成功的政治家不再必须是精通政策、善于协商的治国者,而必须是能够熟练运用“情感-身份-真理”组合拳,制造并主导“注意力旋涡”的传播大师。
政治辩论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从围绕“如何解决问题”的务实探讨,堕落为围绕“谁更忠诚”、“谁更纯粹”的身份宣言和情感表演。
在这个新的范式下,民主政治所依赖的公共领域被严重侵蚀。当社会缺乏共同认可的事实基础,当公共对话被简化为相互咆哮的情感对抗,那么寻求共识、解决共同问题的民主功能便濒于失效。政治不再是可能的艺术,而是分裂的工程。
最后是中国的应对:在漩涡中保持战略定力
面对这场由美方主动发起的、基于流量逻辑的政治风暴,中国的应对凸显出一种冷静的战略定力。
首先,中方清晰地认识到这场“竞赛”的表演性质,回应应遵循“听其言,观其行”的原则,不随美方设定的极端议程起舞,避免被拖入对方的情感动员陷阱。中国官方发言往往指向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规则,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后真相”政治的抵制。
其次,中国正致力于夯实自身的经济与战略韧性。通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在降低外部依赖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应对任何贸易摩擦的底气和回旋空间。
最后,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持续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愿景,与美国的保护主义喧嚣和国内政治部落化形成鲜明对比。这不仅是政策之争,更是一场关乎未来世界走向的叙事之争。
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需要超越短视的流量政治,重建基于事实、尊重专业、寻求共识的政治文化,而这,无疑是一项艰巨无比的时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