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得更加克制和礼貌。10月20日,特朗普在白宫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会面后,接受记者提问时谈及对华关系。他透露有意去中国,并提到希望达成一项“公平且令人兴奋”的贸易协议。媒体现场一度安静,纷纷质疑他是否又一次改变立场。

这一表态可以分为三个关键点:

首先,特朗普在谈到贸易时,释放出强硬的信号。他提到,很快将在韩国与中方会面,暗示谈判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并再次提到关税问题,称中国目前承受着55%的关税,若无法达成协议,关税可能会上升至155%。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商业谈判策略:通过抬高谈判的筹码,再在关键时刻降温,推动签字。

其次,特朗普突然提出计划“明年年初访问中国”,并表示“美中关系非常好”。通常来说,访华需要提前铺设外交道路、解除潜在风险并明确会晤节奏。中方也一贯表示,愿意沟通但要求尊重合作的基本原则,尤其看重行动而非言辞。
第三,特朗普在面对关于台海问题的提问时,避免了以往的强硬表态,而是温和表示“会相处得很好”,并将话题转回到贸易问题上,强调美中会达成一项“强有力”的协议。这一变化意味着他在主动降温敏感议题,为贸易谈判让路。
近期,特朗普团队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调整也十分明显。就在中美高层通话前夕,他决定否决对台4亿美元的军援。自7月起,美方对台湾的外交行为逐渐降级,甚至取消或降低了部分“过境外交”的规格。这些变化让台湾方面感到不安,似乎美方正在撤回曾经的支持,留下台湾自己面对挑战。

要理解这一系列操作,需要从特朗普的商人思维出发。他更关心的是能在国内展示的“成果”和最终能落袋为安的实际利益,而非单纯的政治宣言。在他的言辞中,最常提到的并不是“安全”或“联盟”,而是“贸易协议”。他的逻辑似乎是:先通过抬高关税来满足选民,再通过降温台湾问题为会晤铺路,最终通过贸易谈判交换利益,达成一份“伟大的协议”。
然而,特朗普在高调宣布关税“顶格加码”的背后,也隐含着复杂的现实考量。对于企业来说,关税的上调会直接影响成本、通胀等经济指标,最终将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和企业本身。例如,波音公司依赖中国市场,任何影响这一市场的措施都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台湾问题的降温,岛内政坛显然感到失望,而美国的策略则是避免局势失控。对中国而言,这些行动传递了一种信号:如果要进行谈判,必须避免不必要的挑衅,保持沟通的清晰度。

中国方面对特朗普的“商人逻辑”并不会轻易妥协。中国具备强大的经济体量和完整的产业链,能够采取有效的反制措施。外交上,中国明确表示:对话必须平等,合作要相互尊重,任何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都不会得到容忍。
回到特朗普发布会现场,当被问及台海是否会爆发冲突时,他没有再作出激烈的回应,而是压低声音表示“不会那样”。这更多是在安抚资本市场和盟友,传达出自己可以控制局势的信号。这是特朗普擅长的“叙事反转”策略:先强调风险,再通过缓解语言向外界展示自己能够应对一切。
那么,中美是否能在短期内达成特朗普所称的“令人兴奋的协议”呢?谈判的焦点仍然是关税、科技限制、市场准入等复杂议题。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关键,谈判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的耐心、智慧和对细节的把握。
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并不意味着他会收手于其他方面。他仍会推进“印太战略”以及供应链“去风险”等计划,安抚盟友、维持“领导者”形象。但从近期的调整来看,他更倾向于将台湾问题的能量转向贸易谈判,这是他精心策划的战略。
对于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稳住自身的节奏,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能谈就谈,不能谈就做好自己该做的,确保关键节点和底线不被突破。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市场开放、制度创新以及稳定的预期,增强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如此一来,任何关于关税的威胁都将面对中国自身强大的经济反击。
在国际舞台上,真正的胜利并非靠言辞的威胁,而是通过冷静、稳重的行动和清晰的立场来争取有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