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在贸易和制裁方面采取了越来越强硬的措施。特朗普自2025年1月就职以来,开始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特别是在能源出口领域。因为俄罗斯的经济主要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尤其是在乌克兰冲突持续的背景下,美国希望通过限制俄罗斯的资金流动来打击其经济,迫使其无法继续维持战争。

印度作为南亚的重要大国,原本与俄罗斯保持着较好的关系。自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印度开始大量增加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石油价格相对较低,这帮助印度节省了不少外汇。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比例从原本不到1%激增至2025年超过40%。这一变化让美国感到不满,认为印度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俄罗斯绕过了西方的制裁。
美国首先通过外交途径向印度施压,但印度并没有立即做出让步。特朗普政府认为,单纯的外交施压不够,必须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2025年8月6日,特朗普签署了行政命令,对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原有税率加上新税后,整体关税达到50%。这些关税主要针对的是印度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的行为。

美国称这为“二级制裁”,即对那些帮助俄罗斯绕过制裁的国家进行惩罚。印度对美国的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纺织品、制药产品、机械设备和宝石等,这些都是美国市场上的重要商品。关税一加,印度的企业立刻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2025年9月的数据表明,印度对美出口同比下降了20.7%,这一损失对印度经济影响巨大。虽然印度通过转向欧盟和东盟市场保持了整体出口增长,但失去了美国这个最大买家,经济压力依然很大。
除了贸易关税,美国还在金融方面对印度进行了打击。2025年8月至10月期间,印度卢比对美元的汇率一度跌至历史低点,1美元兑换89卢比。分析认为,背后有华尔街空头的操作,而卢比贬值使得印度的进口成本上升,外汇储备面临压力。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印度央行不得不动用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干预,试图稳定汇率,避免卢比汇率突破90的心理关口,从而引发更大的经济危机。

为了应对美国的压力,印度政府内部召开了多次紧急会议,莫迪总理亲自与特朗普进行了电话沟通,讨论如何缓解这一局势。2025年10月15日,特朗普在白宫向记者透露,莫迪已经同意印度将逐步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强调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关系良好,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来落实。很多人认为,印度在美国的压力下“投降”了。

但实际上,印度并没有完全屈服,而是在权衡利弊后做出了调整。印度原本依赖俄罗斯的石油来控制能源成本,但面对美国高额关税壁垒,印度不得不寻求替代方案。据报道,印度开始增加从中东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石油进口,同时还在探索非洲其他地区的石油供应来源。

2025年10月22日,有消息称,印度和美国接近达成一项贸易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同意将关税降低到15%或16%,作为交换,印度将逐步减少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比例,从40%降至10%以下。此外,协议还包括美国为印度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印度开发本土能源资源,如太阳能和天然气。印度的出口商预计,关税降低后,印度对美国的出口将恢复到2024年的水平。

不过,俄罗斯对这一变化表示遗憾,继续与亚洲其他国家合作进行能源交易。特朗普政府对此表示满意,认为这是对俄罗斯的一次制裁胜利。特朗普还以印度作为例子,警告其他国家,如果不遵守国际制裁,将面临同样的后果。接着,美国将目光转向中国。中国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2025年进口俄罗斯石油的比例从战前的13%上升到16%。美国认为,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实际上是在帮助俄罗斯筹集资金支持战争。

2025年10月15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已有85名参议员支持一项法案,授权特朗普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最高500%的关税。美国的理由是惩罚中国帮助俄罗斯融资,但实际上,这其中还包括了美国对中国稀土管制的因素。近期,中国收紧了稀土出口,限制稀土用于外国军事技术,这让美国感到不安,因为美国依赖中国提供稀土。

贝森特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5年7月,美国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就提出了“制裁俄罗斯法案”,建议对那些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500%的关税,目标就是中国和印度。那时,特朗普支持这一法案,表示要孤立俄罗斯,迫使其回到谈判桌。

然而,美国对中国的行动并没有那么迅速。副总统JD·万斯在2025年8月表示,针对中国的情况较为复杂,因为中美两国的关系牵涉的方面太多,除了俄罗斯石油外,还包括贸易、科技和台湾问题。贝森特也警告说,如果对中国实施二级制裁,全球能源价格可能会上涨,因为中国在炼油后会将石油产品出口到欧洲。2025年9月15日,贝森特再次表示,美国不会单方面行动,必须与欧洲一起合作,否则战争无法结束。

面对美国的威胁,中国的反应非常坚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的能源供应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外界不能随便指手画脚。中国坚决主张,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手段也无效。中国将继续从经济角度出发,购买最划算的能源来源。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征收500%的关税,实际上相当于实现贸易脱钩,但这对美国的实际效果有限。因为当前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已超过40%,再加上新税可能会对美国企业造成很大伤害。全球供应链将因此受到严重冲击,能源价格也会进一步上涨,影响到全球经济。

特朗普政府不仅通过关税施压,还利用外交和舆论来施加影响。贝森特曾提出一个交易方案:中国推迟稀土出口管制,美国则延长对中国某些商品的关税豁免。但中国并没有接受这个提议,认为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等于是用临时的休战换取永久性的战略让步。

美国还试图拉拢盟友,英国对11家中国实体实施了制裁,日本也对中国的稀土管制表示担忧,试图联合G7国家一起应对中国的稀土管制。与此同时,美国媒体也将中国的稀土管制视为对抗全球的行为,试图为自己的政策找到舆论支持。然而,美国却没有提到自己出口的稀土管制名单要比中国长得多,这种双重标准也被广泛批评。
10月17日,贝森特与中国副总理在马来西亚举行了会谈,讨论缓解紧张局势。但特朗普政府依然坚持其威胁,表示可能会加征100%的关税,使总税率更高。中国则加快了建立稀土替代供应链的步伐,并加强了与盟友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印度事件过后,美国试图对中国采取相同的策略,但中国的经济韧性非常强,特朗普并没有轻易成功。整个事件展现了大国之间激烈的博弈。美国希望通过实力来压制他国,但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考虑,不会轻易屈服。

特朗普虽然在俄罗斯制裁上宣布了胜利,但在国际舞台上的胜败仍然没有定论。印度调整后,美国对华500%关税的威胁依然悬而未决,未来几个月的中美谈判将决定全球经济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