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4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现场,第一财经记者发现,“AI”和“出海”已成为与会者口中最高频的两个词。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随着出海模式深化,结构性难题正逐一浮现:跨境支付链路冗长成本高企、国内信用报告跨境难以被认可、全链条供应链服务支撑不足,成为横亘在众多中小企业出海面前的“多座大山”。
面对这些痛点,香港正积极推进系统性支持。特区政府提出设立“内地企业出海专班”,吸引并服务内地企业借助香港拓展国际业务。多位政府高层也公开阐述了区块链与AI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详见《香港金融科技周聚焦AI与资产代币化,打造内地企业“出海”跳板》)
不过,在技术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不少一线从业者持审慎态度。“生成式AI听起来很美好,但具体到如何精准识别跨境的欺诈交易,它还不是‘万能药’。”一名金融科技公司风控技术总监表示,技术最终要能扎进具体的金融场景里,解决实际业务中的一个“小问题”,才算真正产生了价值。多家参展企业的讨论则更加聚焦在如何用AI优化一个具体的审批流程,如何用区块链技术确保一笔跨境贸易凭证的真实流转。金融科技的竞争,似乎已从“概念秀场”转向了“实战攻坚”的深水区。

(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现场 第一财经记者 王方然摄)
支付、数据、信用出海难点显现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致开幕词时表示,将帮助内地企业利用香港作为“跳板”扩展海外业务。通过香港特区各政府部门合作,为内地公司寻找境外市场和全球资本铺平道路。
这一表态背后,是内地企业出海步伐的加快。其中,香港是重要“跳板”。截至11月3日,港交所排队上市企业已突破200家,其中超过九成来自内地。
然而,企业出海仍面临系统性难点。由商业信息服务机构邓白氏发布的《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风险观察报告》中提到,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既面临不确定的关税、投资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还面临海外合作伙伴经营状况不透明、付款节奏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
Thunes首席政府事务官黄美伦在现场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表示,跨境支付是中小企业出海的核心痛点。传统银行支付依赖代理行体系,导致链路长、摩擦多。而中小企业多在地方银行开户,其代理行关系薄弱,支付必须经大行中转,效率低下。更严峻的是,风险考量使许多中小银行难以获得代理行服务,进一步抬高了中小企业的支付门槛与成本。
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研究院主管唐博在11月4日举办的香港金融科技周第一财经分论坛上表示,国际贸易流程复杂,涉及支付、报关、物流、融资等多个环节。因此,要解决如何打破各系统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金、信息流在一个平台上无缝衔接、“一条龙”贯通,从而提升整体效率。
跨境数据流动亦存在障碍。环联信贷资料服务有限公司首席产品官冼迪云对记者表示,许多香港金融机构需要借助内地数据来辅助信贷审批等决策,但其中存在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数据真实性难以验证。客户自行提供的内地信用报告,银行无法确认其是否被篡改过,这直接影响了报告的可靠性与决策参考价值;二是流程极为不便。目前个人用户需自行在内地获取报告,再亲自携带至香港提交。
事实上,承压的环节可能更多。
盛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伙人兼公司秘书王铮在交流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小微企业在这一波“产能出海”浪潮中,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在供应链各环节“通关”:从出口所需的货代、航运,到海外仓储、本地配送,再到跨境支付、资金周转和订单融资等,每一步都需要专业服务支持,任一环节脱节都可能延缓甚至阻碍出海进程。
“辛苦一年却没赚到什么钱。”金融科技周现场,一家制造业企业参会者告诉记者,该公司产品出口日本,收的是日元。由于企业主缺乏一些海外财务经验,没有做汇率对冲,结果虽然账面收入可观,却因日元持续贬值,导致实际利润被严重侵蚀。
AI与区块链在出海痛点中“抠”效率
为应对企业出海的多重挑战,政策支持与技术赋能正同步推进。
香港特区政府就在近期成立了“内地企业出海专班”。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举例称,拟推出的政策措施包括推动内地银行在香港设立区域总部,以便支持内地企业拓展东南亚和中东等地区市场;提供税务宽减,用以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财资中心;推动碳排放核算服务等。为推进有关工作,“内地企业出海专班”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讨论工作策略及计划,并举办首项大型推广活动。
一家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在金融科技周上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此前公司已经赴港与香港投资推广署就专班方面进行交流,旨在共同探索对出海中小企业的赋能路径。
第一财经记者同时观察到,本届金融科技周上,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驱动面向内地出海企业的金融科技方案实现规模化落地。

(现场的AI装置 第一财经记者 王方然摄)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指出,区块链和AI是金融科技的关键技术,在市场、企业及个人层面均带来实质效益。未来3至5年,香港计划将金融机构采用或试行生成式AI的比例提升至87%以上。
2025年9月发布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中,将“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列为重点深化的跨境基础设施项目。该平台以国产开源区块链“飞梭链”为技术底座,融合DDTP分布式传输协议,有效支持香港、内地间跨境数据高效、有序流转。
针对此前跨境数据传输缺乏高效的线上方案、容易被篡改等特征,在香港金融科技周现场,微众银行跨境科技团队负责人叶林松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称,当用户从内地机构下载数据时,该机构会生成文件哈希值(Hash Value)并上传至平台。用户将原始文件带给香港机构后,该机构用相同算法生成哈希值,与平台记录进行比对。若一致,则证明文件未被篡改。整个过程中平台不触碰用户的原始数据,仅提供验证服务,在不涉及数据直连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平台解决方案。
王铮告诉记者,在金融科技领域,AI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以合同审核为例,过去人工审阅需要半小时,现在通过自研的AI Agent仅需两分钟即可自动完成关键信息提取与风险标注,让人力能专注于更高价值的工作。此外,利用AI技术对碎片化数据进行深度关联、交叉验证与动态分析,可以精准勾勒出中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轨迹与交易画像。
尽管AI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其应用仍面临明确的现实边界。
“目前还不太可能完全依赖AI处理跨境支付。”黄美伦表示,AI的优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提升人工密集环节的效率,例如缩短信息处理时间。然而,在合规审查、标准文件准备与填写、客户身份判别等核心环节,仍需要专业人员介入。“部分环节可实现AI辅助读取,但最终审核决策仍需依靠人工判断。”黄美伦强调。
线上数据的积累也是关键制约。王铮称,落地应用的两大关键在于找准场景与夯实数据基础。他强调,金融科技公司需具备足够的产业生态数据积累,才能确保大模型训练的精准性。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