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那天,人民空军迎来了成立76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一部名为《远梦》的空军题材微电影悄然上线,片中有一段画面引发了广泛关注:攻击?11隐身无人机首次以官方形式亮相,并与歼?20隐身战斗机、歼?16D电子战飞机一道编队飞行,划破长空。
这段影像不仅确认了攻击?11已经进入实战部署阶段,也传递出中国空军在装备构型和作战理念上的重大转变。它表明我军正从以有人飞机为主的传统模式,向“智能无人 载人体系融合”的新阶段迈进。
随着无人平台深度融入作战链,现代空战的样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靠飞行员临场决策和飞机性能对抗的“钢铁碰撞”,正逐步被以信息感知为中心、以网络协同为纽带的“智能博弈”所取代。那么,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攻击?11,究竟拥有哪些技术实力呢?
攻击?11亮相

攻击?11之所以备受关注,首先在于它独特的气动外形和先进的隐身能力。该机采用全无尾飞翼设计,取消了常规的垂尾和突出结构,整体轮廓非常一体化,这大大减小了雷达回波特征。

再加上机身表面覆盖的宽频吸波材料和对接缝的精细处理,使它在敌方探测系统中接近“不可见”。这种多重隐身手段让攻击?11能够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穿透严密防空网,执行高风险任务。它既是新一代无人作战平台,也是我国航空工业多年技术积累的结晶。

近年来,虽然多场地区冲突中无人机频繁出现,但多数仍主要承担侦察监视或辅助对地打击的角色。攻击?11的定位则截然不同:从立项之初就针对复杂对抗环境下的突防作战需求进行设计。
普通非隐身机在面对先进防空雷达时容易被发现并遭拦截,而攻击?11凭借低可探测特性,能大幅缩短敌方的预警时间窗口,做到“突袭即摧毁”。这并非简单的功能升级,而是对传统空战逻辑的根本重构: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掌控,由“先被发现再交战”演变为“未被察觉即完成打击”。

从战略角度看,攻击?11的列装意味着我国在无人作战领域已走出模仿阶段,形成符合自身安全需求的技术发展路径。
这一路线强调隐身与精确打击的深度融合,既回应了现实战场上对生存性与杀伤力并重的要求,也体现了对未来战争趋势的前瞻判断。在信息主导、速度取胜的时代,隐身已经不是附加优势,而是参加高端对抗的基本门票。

那么,在实际作战中,攻击?11会承担哪些任务呢?
隐身无人机如何改变战场规则

在空军的作战序列里,攻击?11有两项核心任务:一是作为“先锋突击手”,在歼?20等主力飞机抵达前先行进入敌方防区,开展前沿侦察与第一轮火力压制;二是充当“持久守望者”,利用良好的续航在关键空域长期巡航,等待并实施精准打击。
这两种角色使它成为有人机群体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搭档,在特定情况下还有可能扭转战局。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一平台的单打独斗,体系化协同才是取胜关键,而攻击?11的价值正体现在其强大的体系融合能力上。
它可以通过高速数据链与预警机、卫星导航和地面指挥中心实时联通,构建起一张动态更新的战场感知网络。在实战中,它可受控于歼?20飞行员的战术指令先行探路,将获得的目标坐标立刻回传,指导歼?16D实施电磁干扰或远程火力掩护。

这种人机协同机制不仅显著提升打击效率,也大幅降低有人机组的风险。有分析把它比作“暗夜中的利刃”——悄然接近、突然出击,使对手难以防范。
无论是在纳卡地区的无人机对抗,还是俄乌战场上的察打一体应用,都验证了无人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攻击?11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质的提升,推动我军向智能化、集群化、网络化的作战模式迈进。
它不再是孤立的武器单元,而是推动空军从“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型的重要支点。更重要的是,它的潜力不限于陆基空域,在海上同样有广泛应用前景。

攻击?11的多维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11的应用范围不局限于空军。它的舰载衍生型号攻击?21已在近年的大型阅兵活动中亮相,显示出明确的海基部署意图。

这意味着未来航母编队和两栖攻击舰可能搭载这类隐身无人平台,进一步加强海空一体的联合作战能力。对海军而言,舰载无人机的价值尤为突出。
相比受飞行员体能、航程和挂载限制的传统舰载有人机,攻击?21凭借隐身外形和长航时优势,可扩展航母战斗群的感知范围和打击纵深。
在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框架下,它可以在相对安全的距离对海上移动目标实施隐蔽打击,例如配合歼?15或歼?35执行舰队护航、登陆支援或反舰突击等任务。

实际上,攻击?11/21的服役不仅是装备层面的技术突破,更代表着作战理念的深刻演进。它为海军远洋行动提供了灵活、隐蔽且可持续的作战选项,可能改变西太平洋等敏感海域的力量对比。

特别是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中,隐身无人机的常态化部署将显著增强我方在复杂电磁条件下的态势掌控和快速反应能力。

当然,任何先进武器只有深度整合进作战体系,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这正是攻击?11最具战略意义的地方。

它的真正强大不只是飞行性能或隐身指标,而在于作为空中智能节点,能无缝接入全域联合作战网络。现代战争强调“发现即摧毁”,其背后是情报采集、指挥决策与火力投送的高度同步。

攻击?11可通过加密数据链与其他无人机、有人战机、预警卫星及岸基指挥所实时交互,形成覆盖陆海空天的立体信息流。

展望未来的集群作战场景,多架攻击?11可在统一调度下自主分工,执行协同搜索、电子诱骗或饱和攻击任务。
它们既能分散部署以规避集中毁伤风险,又能汇聚信息以建立全局战场认知优势。这种“分布式杀伤”与“集中式决策”相结合的模式,正是世界军事强国竞相追逐的前沿方向。
攻击?11的问世,彰显了中国在高端无人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它没有简单跟随西方主流设计路径,而是立足国内的战略环境,走出一条以隐身突防和精确打击并重的发展路子。
这一选择既体现了技术自信,也反映了对下一代战争形态的深刻理解。如今的无人机已不再是战场的配角,而是逐渐成为影响战役进程的核心力量之一。
攻击?11的正式服役,既是献给人民空军76周年的一份礼物,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向智能化、体系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与歼?20、歼?16D共同组成的新型空中编队,生动展示了“人机协同、信息主导、全域联动”的现代空战图景。从技术突破到战术革新,从空军基地到远洋舰艇,攻击?11正在悄然重塑战场规则,引领人民空军加速向更高层次的智能作战体系演进。

回顾历史,每一次重大军事变革,往往源于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攻击?11及其代表的无人作战体系,正是这场变革的缩影。
随着更多具备自主决策和智能组网能力的新一代装备陆续列装,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更敏捷、更有弹性且高效的国防体系逐步成型。
主要信源
空军主题微电影《梦远》预告片发布!——澎湃新闻
空军成立76周年主题微电影《梦远》预告片发布——2025-11-10 16:39:16 来源:人民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