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4日,特朗普签署了备受关注的“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标志着这一法案正式生效。此举不仅是特朗普税收政策的一部分,也意味着美国政府将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措施应对不断扩大的预算缺口。法案的出台,正是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弥补企业减税及政府支出扩张带来的财政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推动“大而美”法案的核心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关税政策可能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虽然通过征收关税,部分财政赤字得以填补,但特朗普显然意识到,这种做法可能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他也借此法案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用以平衡风险并对抗潜在的衰退。
目前,随着“大而美”法案的通过,特朗普的焦点迅速转向了与其他国家的关税谈判。特朗普在与记者的交流中表示:“我们可能从7月5日起向我们的贸易伙伴发出通知,告知他们将征收多少关税,涉及170多个国家。相比于漫长的谈判,直接发信更简单有效。”显然,特朗普再次选择了“极限施压”的策略,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迫使全球贸易伙伴做出妥协,特别是日本、韩国、欧盟等重要盟友,最终在关税问题上达成对美国有利的协议。
特朗普的做法,不仅是为了达成协议,而是通过发出“最后通牒”来施加压力,要求主要贸易伙伴给出一个满意的回应。此时,印度的反应引发了广泛关注。7月4日,印度政府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了通报文件,明确表示美国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关税的措施,已经对印度的出口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作为回应,印度计划对部分自美国进口的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以此反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印度的立场转变,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此前,印度是最有希望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国家之一,但双方在农业和乳制品问题上的分歧,最终使得谈判陷入僵局。印度坚持维护本国农民利益,因此在与美国的谈判中,拒绝降低对转基因玉米、大豆和小麦等美国农产品的关税。印度深知,美国并不希望印度大规模进口高端商品,而印度庞大的农业市场,恰恰成为美国进军印度市场的最大障碍。
虽然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博弈使得谈判变得复杂,但印度急于避免美国加征更多关税,因此选择采取报复性措施,试图迫使美国做出妥协。莫迪政府显然没有意识到,特朗普虽然行事反复无常,但他尊重的是强者。近年来,莫迪与美西方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在参加美日澳四方安全对话时,莫迪还频繁活跃于金砖和上合等组织,力求实现“两头通吃”的战略。然而,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不容忍其他国家挑战美国利益,莫迪的这种策略恐怕会适得其反。
在与印度的贸易博弈中,特朗普高举关税大棒,但印度显然低估了特朗普的“强硬”本质。莫迪政府虽然在言辞上表现出强硬态度,但实际上,面对特朗普的压力,印度很可能只是虚张声势。日本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友,近年来也成为特朗普频频批评的对象。特朗普直言,美国对日本的态度过于宽容,并威胁要对日本征收30%甚至35%的关税。尽管日本的石破茂表示将竭尽全力捍卫国家利益,但在汽车和农业议题上,美国与日本的分歧依然严重。日本的核心产业——汽车,受到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重压,美国25%的汽车关税对日本车企影响深远,尽管日方希望豁免此项关税,却始终未能如愿。
如今,特朗普不仅再次向日本施压,要求进口美国大米,这一要求触动了日本当局的神经。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印度,日本是美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之一,为美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日本持有大量美债。如果特朗普真的将日本逼到极限,局势的变化将不容小觑。
欧盟和韩国也不甘示弱,均已表态将在7月9日前继续与美国展开谈判。虽然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为美方赢得了不少谈判筹码,但他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取决于日韩欧印等国是否能够坚持到底。显然,未来的贸易谈判不仅仅是关税的博弈,更多的是各国之间力量对比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