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宣布"史上最伟大贸易协议"时,恐怕没想到几天后会被自己的盟友当众打脸。
这场美日之间的关税协议闹剧,活脱脱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罗生门"——美国说东,日本说西,双方对同一份协议的理解竟然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更耐人寻味的是,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季度审查"威胁,日本官员的回应堪称外交辞令教科书:"不记得讨论过这个事"。这句话背后,藏着多少难以言说的无奈与算计?
特朗普(资料图)
让我们先看看这场博弈的核心条款。根据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布的内容,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其中90%的利润归美国所有。这个数字有多夸张?它已经超过了日本政府全年的税收收入。
但东京方面很快澄清,这只是一个"框架性数字",包括政府支持的金融机构投资、贷款和贷款担保,并非实际财政支出。换句话说,这5500亿很可能是个"画饼",除非日本企业自愿掏钱,否则根本不会兑现。
关税方面更是迷雾重重。美国宣称将对日本商品征收15%的基准关税,但连个具体生效日期都没给。这种关键条款的模糊处理,为后续争端埋下了伏笔。更离谱的是汽车关税,协议声称要将日本进口汽车的总税率从27.5%降至15%,但何时实施?不知道。会不会临时变卦?很有可能。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甚至公开威胁,如果特朗普对日本的表现不满意,关税随时可能涨回25%。
最精彩的莫过于防务采购这块。美国高调宣布日本将额外采购数十亿美元的美制军事装备,但日本防卫省官员透露,这些都是原有计划内的采购,根本不是新增项目。说白了,日本谈判团队为了凑数,把本来就要买的东西重新包装成对美让步。这种操作连东京的媒体都看不下去了,直言这是"数字游戏"。
特朗普(资料图)
美方宣称要每个季度检查日本履约情况,不达标就加税。但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在羽田机场面对记者时,直接来了个否认三连:"不记得讨论过这个事"、"没注意到美方声明"、"协议里没这条"。这种公开打脸在外交场合实属罕见,可见日本被逼到了什么程度。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认知落差?根源在于这份协议的特殊性——它根本没有一份双方共同签署的正式文本。据日媒报道,两国连共同起草的条款文件都没有,完全是各说各话。日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他们计划发布一份"共识概要",但明确表示不会签署正式协议。这种操作在国际经贸谈判中堪称奇葩,也难怪会出现如此多的理解偏差。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记者会上的表态更是耐人寻味。他坚称日美之间"不存在矛盾",这种既要安抚国内民众,又不敢得罪美国的走钢丝表演,把日本在外交上的两难处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闹剧暴露了美日同盟中的结构性矛盾。日本在经济上越来越难以承受美国的予取予求,但在安全领域又离不开美国的保护。55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本质上就是变相的"保护费"。这种不平等协议短期内或许能缓解压力,但长期来看对日本经济绝非好事。
特朗普(资料图)
汽车产业就是最好的例子。2024年日本对美国出口汽车达137万辆,如果关税真的涨到25%,对这个支柱产业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所以日本不得不饮鸩止渴,用巨额投资承诺换取暂时的喘息空间。但这种妥协能维持多久?随着美国要价越来越高,日本国内的反弹声浪也在加剧。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美国优先"的霸道做法正在破坏国际贸易规则。WTO机制被抛到一边,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日本作为美国传统盟友尚且被如此对待,其他国家又会作何感想?
这场关税协议闹剧远未结束。随着"季度审查"的威胁悬在头上,日本企业将面临持续的不确定性。550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如何落实?农产品市场开放到什么程度?汽车关税会不会反复?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美国优先"的大旗下,所谓的盟友不过是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而日本那句"不记得",或许将成为这个时代最意味深长的外交辞令。
当强权遇上无奈,当霸凌碰上隐忍,这场美日之间的关税博弈远不止于经济层面。它折射出国际秩序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也预示着传统同盟关系的脆弱未来。日本今天可以说"不记得",但明天呢?这样的同盟还能走多远?这个问题,恐怕连特朗普自己都答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