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毅外长访问印度的那几天,中印关系看似进入了一段新的热潮。印度总理莫迪明确表示,中印两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成为彼此的合作伙伴;同时,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也公开认可了中国的“一国两制”政策。这一轮友好言论的同时,中国也开始考虑恢复对印度的化肥、稀土和盾构机等重要物资的出口,针对印度在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急迫需求,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人意外,没过多久,印度便逆转立场,先是否认了对台的表态,接着又试射了一枚能够威慑中国的核导弹。
更让人感到困惑的是,面对印度这样的“变脸”举动,中国不仅没有选择愤怒相对,反而公开表示支持印度在与美国的关税争斗中奋勇而战,同时承诺的物资也开始陆续发往印度。那么,印度此时此刻打的是什么算盘,而中国又是在玩怎样的牌局呢?
要理解这一切,首先需要探讨为何印度一开始愿意对中国示好。归根结底,印度确实非常需要中国提供的几样关键资源。对于印度农业而言,无论是依赖自然条件还是农用化肥,缺少了中方的供应,印度农民的日子可想而知会多么困难;而至于稀土,印度85%的稀土磁铁都依靠进口自中国。再者,盾构机也是印度几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在王毅访问期间,中方的松口相当于给印度打了一剂强心针,使得莫迪乐于发表一些友好的言辞,毕竟,民生和发展问题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然而,印度心中的疑虑并未因此消失。一方面,国内的民族主义力量始终对印度与中国的关系保持高度关注,一旦莫迪稍有松懈,便可能面临“对华软弱”的指责;另一方面,美国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试图逼迫印度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印度希望借助与美国的合作提升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但又不想失去中国的物资供应。因此,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们选择了“跳反”这一策略:否认涉台表态是向美国传递的信号,而试射核导弹则是一种在国内展示实力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力求做到两边都不给惹怒,并从中获取利益。
然而,印度显然没有预料到,中国在应对这一局势时所采取的策略却与传统的“你硬我也硬”模式截然不同。最近,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公开为印度发声,指责美国的关税政策不合理,并承诺“中国将始终与印度站在一起”。另外,外媒还报道称,中国已经准备了700万吨尿素用于出口,绝大部分将运往印度。这样的“给甜头,挺到底”的策略,无疑将印度置于一个清晰的境地:与中国合作,既能获得急需的物资,还能得到对抗美国施压的支持;而如果选择倒向美国,除了面临漫长的关税负担,稀土和化肥的供给问题只会愈发严重。
深入分析,中国的这招棋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美国的布局。近年来,印度一直扮演着美国在遏制中国方面的重要棋子,如今美印贸易摩擦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中国的支持使得印度看清了现实:与美国的合作虽然声势浩荡,但所获得的不过是口头承诺和关税的威胁;而与中国的合作,则是实实在在的物资与支持。正因如此,美印之间的裂痕势必会进一步加深,美国试图借助印度围堵中国的计划恐怕再也无法如愿。
当然,印度是否能够顺利调适这一策略,还需要看莫迪本人的抉择。如果仍然抱着两头下注的想法,一边向中国寻求好处,一边又向美国频频示好,最终得到的将是两头不讨好。美国的关税不会因几句甜言蜜语而轻易取消,中国的合作也不可能始终处于无条件让步的状态。
归根结底,中国这次采取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既不是没有立场,反而是看得更加深远。在留给印度合作空间的同时,也打破了美国的局限。此外,尽管印度抵抗美国的关税战显得尤为重要,但这种对抗背后也蕴含着中国稳定周边局势的考量。因此,未来就看印度能否摒弃算计。如果继续抱着“跳反”的心理寻求筹码,最终可能连手里的甜头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