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消息,欧盟要在近期火速推进立法,取消所有美国工业品关税,还准备给部分美国产海产品、农产品降税。更狠的是,欧委会准备跳过影响评估这道“安全阀”,只为赶上特朗普设定的时间线。白宫的筹码摆得很明白:汽车及零部件关税从27.5%降到15%,但得等欧盟把对美工业品清零,而且还要追溯到8月1日。一手定价,一手设时点,欧盟被逼着跑步过线。
表面看这是汽车换工业品,细究是结构性让渡。欧方承认这份协议“利美多于欧”,理由是要“稳定”和“可预期”。问题在于,这种稳定属于对方的日程表。特朗普刚在社媒上痛批所谓“数字税、数字服务法、数字市场法”,威胁对相关国家加征新关税、限制高技术出口,甚至被路透扒出正考虑制裁执行欧盟数字法案的欧洲官员。你这边忙着清零关税,那边随时抬高新门槛,这不是稳定,是牵着鼻子走。
内部反弹已经冒头。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话挑得直:钢铝进美国挨50%关税,欧盟对美却零关税,这账说不通。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更扎心,55%受访企业认为这份协议让欧洲负担过重;VDMA直接点名,机械设备对美出口里有三成商品被打到50%的税,跟所谓“统一15%”根本搭不上。企业要的是可预期的关税天花板,不是不断加码的例外清单。
这回数字监管成了第二战场。欧盟反复声明,数字立法是主权权利,不在贸易谈判里交换。可特朗普的策略就两个字:捆绑。你要保DSA、DMA的执法独立,他就用关税和出口管制把你拖回谈判桌。更刺激的是,巴黎的态度在变,马克龙要求团队研究针对美国科技行业的反制,欧委会副主席里韦拉更摆明牌:必要时准备放弃协议,护住欧盟的数字红线。话说得硬,工具箱却悬而未用——被称作“核选项”的反胁迫工具(ACI)至今没按下,成员国要凑齐一致,难度不小。
从安全视角看,这不是单纯的贸易排列组合。汽车是欧洲的税基与技术生态,美方把车税按在15%这根“新常态”,看起来比30%友好,但配套是欧方对美工业品降到零,并在海产、农产上再开口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标准与供应链的外溢。当欧企为了确保美国市场合规而重构认证和供应链,产业路径开始偏向大西洋彼岸。防务工业的材料、机电、软件链条,本来就与民用制造耦合很深,一旦标准迁移,军工配套也会被牵着走。你以为是在谈关税,其实是在改装产业的“电路图”。
欧盟的两难,在三张表上写得清清楚楚。第一张是时间表:关税追溯到8月1日,欧委会还准备跳过影响评估,意味着政治冲动压过程序正义。第二张是价目表:钢铝仍在50%,机械设备大面积高税,所谓统一15%并不“统一”,企业规划无所适从。第三张是权力表:数字监管被美方点名为“歧视”,随时可能被捆绑到新一轮关税威胁里,连执法官员都可能被制裁。这三张表叠加,叫做可预期却不可掌控。
这回谁在敲鼓谁在跳?特朗普的战术很熟悉:先把威胁抬到最大,再把“理性让步”包装成稳定。30%退到15%,成了“仁慈”;汽车降税绑上欧盟零关税,成了“互惠”;数字监管不动,他就加挂一组制裁与管制的“副炮”。这套打法有个核心——让对手在短期止痛和长期让渡之间自己选刀口。欧盟选择了止痛,换来的是一纸框架里日后可无限追加的解释空间。
我不否认欧盟在战术层面的紧迫感。美国是欧洲汽车第一出口目的地,仅2024年就有384亿欧元的车对美出口,德国一家就占去大头。车税每抬一点,供应链就抖三下。问题是,把工业品零关税当筹码,等于把自己的护栏拆掉一截。更要命的是,协议本身不具约束力,正如欧洲新闻网点出的,特朗普可以随时“重新解释或无视条款”。这意味着欧方把可反制的杠杆先交了出去,换来对方可调整的承诺。
还有一个细节被忽略:议会那关。朗格已经放话“不确定”能通过,核心还是对称性和程序合法性。欧委会跳过影响评估,短期能提速,但法理与政治风险都在那儿。一旦议会否决或拖延,美方就有借口把车税重新推高,挂钩数字议题再敲一次。时间站在关税发动机那边,不在欧盟这边。
我理解“稳定”的诱惑,但真正的稳定是边界清晰、工具可用、规则可控。现在这套,是把边界交给对方来划,把工具摆在桌上不用,把规则写成“可解释文本”。当一家对岸的政府用关税当扳机、用制裁当备用弹夹时,谈判桌就不是靠礼貌,而是靠筹码。欧盟若想在下一回合不再“主动递脖子”,就得把筹码装回腰间。起码,要让对方知道,按铃,不一定就会有服务。不然,这场贸易战不会结束,只会不断升级版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