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争议,专家警告或致美国经济衰退
当地时间9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自创的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发表了一则极具争议性的声明,他警告称,如果他的关税政策被废除,美国可能会迅速衰落,甚至沦为“第三世界国家”。这一言论是在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其大部分关税政策非法后发表的。法院认为,特朗普政府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单方面征收关税的行为属于越权,并强调此类经济措施必须经过国会批准才能生效。
为何特朗普会做出如此激烈的表态?
要深入理解特朗普的言论,必须结合当前的政治背景。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作出裁决,认定其缺乏法律依据,并给予政府至10月中旬的时间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尽管法院并未立即撤销这些关税,但这一裁决显然激怒了特朗普。他在回应中强调:“超过15万亿美元的投资正在涌入美国,这是前所未有的规模,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我们的关税政策。”他进一步警告称:“如果激进的左翼法院成功终止这些关税,这些投资将瞬间蒸发,美国甚至可能在经济上倒退,沦为第三世界国家,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
然而,特朗普的说法与数据所反映的经济现实存在明显矛盾。2025年4月,特朗普重启“贸易战2.0”,对全球69个国家加征关税,税率从10%一路攀升至41%。然而,半年过去,美国制造业并未如预期般复苏,反而面临库存积压、消费需求疲软和投资观望等问题。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一政策不仅未能提振经济,反而可能加速美国陷入衰退。
关税政策的负面影响已显现
事实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反应。日本制造业利润连续两个季度下滑,降幅达11.5%;韩国8月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对美出口更是显著下降;日本企业也因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削减资本支出。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经济也未能幸免,农民因对华农产品出口锐减而陷入困境,多个行业协会呼吁政府尽快结束贸易战。
特朗普为何仍坚持关税政策?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背后存在双重动机。一方面,他长期将贸易逆差视为美国“吃亏”的象征,认为通过加征关税可以迫使贸易伙伴让步,从而振兴美国制造业并减少赤字。另一方面,这一政策也带有明显的政治考量。当前正值美国大选季,特朗普对印度等国的强硬言论旨在迎合部分选民,尤其是那些认为全球化损害美国利益的群体。
然而,特朗普似乎忽视了关税政策的长期危害。高关税并未带来制造业回流,反而推高了生产成本;就业市场未见显著改善,消费者却因商品价格上涨而承受更大压力。更讽刺的是,就在特朗普发出“第三世界国家”警告的同一天,他还声称印度已提出将美国商品的关税降至零,但他却以“为时已晚”为由拒绝。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进一步暴露了其贸易政策缺乏战略性和连贯性。
中国选择合作共赢路径
与美国单边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中国并未诉诸关税战,而是通过深化区域合作和推动全球互联互通来应对挑战。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聚焦区域安全、能源合作和经贸一体化,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系列活动也彰显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设外资企业增长11.7%,东盟对华投资增长8.8%,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吸引力仍在增强。目前,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将中国视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正成为全球产业链中最稳定的核心。
历史教训与未来展望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禁让人联想到19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提高进口税率,最终导致全球贸易崩溃并加剧了大萧条。历史一再证明,贸易保护主义往往适得其反。
特朗普警告美国可能沦为“第三世界国家”,但现实是,全球经济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量已占全球4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这些国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世界,而是全球增长的新引擎。
三点关键启示
1. 单边主义与全球经济脱节:在各国经济深度融合的今天,以邻为壑的关税政策不仅损害他国,也会反噬自身。美国制造业的困境已证明这一政策的失败。真正的经济增长应通过国际合作实现,而非设置壁垒。
2. 影响力基于合作而非胁迫:特朗普试图通过关税施压他国,却促使更多国家寻求多元化合作。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与150多国建立紧密关系,展现了互利共赢模式的吸引力。
3. 经济政策不应被政治绑架: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更多是为了迎合选民,而非基于国家长远利益。健全的经济决策应超越短期政治算计,以专业评估为基础。
特朗普的警告看似在恐吓他人,实则暴露了他对多极化世界的焦虑。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今天,各国需适应新的现实,而非固守过时的霸权思维。未来属于那些能够拥抱变化、推动合作的国家,而非依赖强制手段维持旧秩序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