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好不好,关键看合不合身。枭龙3虽强,但对中国空军来说却可能“不合身”。
枭龙Block3战机在国际市场上可谓风头正劲。这款中巴联合研制的战机最新改进型,配备了先进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对空探测距离高达170至260公里,能够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指挥4枚导弹发起攻击。
它还能携带射程超过150公里的霹雳-15E超视距空空导弹,具备了“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的远程压制能力。
巴基斯坦空军在2022年元旦就接收了8架枭龙Block3战机,驻扎在白沙瓦的第17“老虎”中队成为首个装备这款新战机的部队。枭龙3在实战中表现同样亮眼,据说在边境冲突中曾挑落过印度空军的苏-30MKI战机和“阵风”战机。
枭龙3实力不凡:外贸明星的战力飙升
枭龙Block3战机堪称轻型战斗机中的“性能怪兽”。它不仅仅是一款空优战机,还集防区外打击、电子压制于一体的多用途战机,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与战场灵活性。
这款战机使用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可以完成每秒数百次姿态调整,配合涡扇-13E发动机和双余度数字控制系统,能在低空完成稳定倒飞12秒的极限动作,展现出卓越的机动性能。
机体采用复合材料减轻15%重量并提升20%强度,机翼微型涡流发生器确保极端姿态下的气流稳定性。枭龙Block3的作战半径约12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可达1.8马赫,整体性能已接近四代半战机的水准。
多国抢购:枭龙成为军贸市场的香饽饽
枭龙战机在外贸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巴基斯坦作为首个引进国,自2007年以来已经接收了100多架各型号枭龙战机,极大地增强了其空军实力。
缅甸在2018年购买了16架枭龙战斗机,尼日利亚也采购了3架。阿根廷、埃及、伊拉克和阿塞拜疆等多个国家都显示出了购买意向。
枭龙之所以受到中小国家欢迎,主要在于其价格优势和多功能性。美国F-16每架售价过亿,而枭龙的单价只有几千万美元,让许多发展中国家能够承受。
对于预算有限但又需要更新空军装备的国家来说,枭龙提供了一个买得起、用得起的解决方案。
中国空军的战略选择:为何不买自家产品
让人意外的是,尽管枭龙3性能优异且备受国际市场青睐,中国空军却连一架都没有装备。这不是因为枭龙不够好,而是因为它不符合中国空军的战略需求。
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需要航程远、载荷大的战机。枭龙800公里的作战半径和3.8吨的载弹量对中国来说显得不足。
从西北边陲到东南沿海,枭龙的航程将接近极限,严重制约其作战能力的发挥。
中国空军现役主力战机如歼-10C作战半径达1200公里,歼-20更达到2000公里,更适合中国的国土防空需求。
中国空军后勤保障体系已经围绕歼-10、歼-11系列建立起来。引入枭龙需要单独建立训练体系、配套维修设备和开发备件,这会增加人力和财力的双重投入。
大国空军的重型化之路:轻型战机难以胜任
中国空军走的是重型化发展路线,偏爱大载荷、远航程的重型战机,能够执行战略打击、远程巡逻等任务。枭龙作为轻型战机,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2.7吨,而与歼-10战斗机近20吨最大起飞重量相比,有着明显差距。
中国空军现有战机体系中,歼-20、歼-35等五代机构成制空作战主力,歼-16、歼-10C等四代半战机辅助配合。重型战机的装备数量在1000架以上,完全满足了作战需求。
枭龙战机与中国空军现役主力机型的互操作性也是一个问题。枭龙的数据链与巴基斯坦使用的系统兼容,与中国空军标准差异较大,难以与歼-10、歼-11等战机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
航空工业的飞跃:从追赶者到引领者
中国不装备枭龙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速度太快。短短10年时间,中国四代半、五代机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架,整个作战体系完成了全新迭代。
现在中国空军形成了歼-20、歼-35、歼-16、歼-16D、歼-10C等机型完美配合的作战体系。在这种环境下,枭龙战机确实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中国航空工业已经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南北两家的六代机先后首飞,这是2014年时无人敢想象的成就。当时歼-16、歼-20、歼-10C都还处于研发阶段,歼-10A、歼-11B仍然是主力战机。
看看美国与俄罗斯空军的装备选择,他们同样倾向于重型战斗机。俄罗斯最新研制的苏-75轻型单发隐身战机就被一些专家评价为“走了邪路”,称之为“21世纪的隐身米格-21”。
中国空军未来主力战机必然是双发重型战斗机,例如歼-20和歼-35。这些战机应用了大量世界顶尖的航空技术,具有高度隐身性、超远航程、超快速度和强悍战力等特点。
枭龙3好比是精心打造的紧凑型轿车,灵活省油、性价比高,适合城市通勤。但中国空军需要的是重载卡车和豪华越野车,能够拖重货、跑长途、应对各种复杂地形。需求不同,选择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