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0亿,换来了一场“背刺”?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高调访华,带走了一份高达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0亿元)的超级订单。这笔订单,不仅是对法国经济的一剂强心针,也是中法关系的里程碑。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是中欧合作走向新高的象征。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一年,法国的态度就彻底变了脸。
欧盟在美国的推动下,决定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税率高达17.4%至38.1%,并计划在7月4日正式生效。换句话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欧盟市场的重大挑战。更让人意外的是,就在这次欧盟内部的匿名投票中,法国赫然出现在了“支持加税”的名单里。
这事儿要搁谁身上,心里都不好受。去年还在中国签着大单,回头就跟着欧盟对华新能源产业下黑手,这是什么操作?如果说西班牙支持加税,是因为害怕中国电动汽车冲击本土市场,那法国呢?他们的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本就不尽如人意,与其费劲提升竞争力,不如干脆搞点关税壁垒,让中国新能源车企吃瘪。
法国在这次投票中的算盘打得并不复杂。一方面,他们可能以为这次是匿名投票,不会被中国发现,偷偷操作一波就能两头占便宜;另一方面,法国车企在中国的销量早就被比下去了,即便中国进行反制措施,损失也不算太大。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是法国一贯的经济保护主义——以“维护本国产业”为借口,实际却是在干预国际市场,妄图通过行政手段阻碍中国企业的发展。
这次对华加税并不是欧盟内部的“一致决定”,投票结果显示,12个国家支持,4个反对,11个弃权。德国和瑞典就选择了弃权,尤其是德国,明显陷入了两难境地。
德国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不是闹着玩的,大众、奔驰、宝马……这些品牌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要是跟着法国的步子走,中国市场一旦反制,那可是实打实的损失。可如果不跟欧盟其他国家保持步调一致,又可能被指责“软弱”。左右为难,德国干脆投了弃权票,既不彻底得罪中国,也不让欧盟内部关系更紧张。
法国可能觉得,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欧洲卖得太好,才是欧洲车企竞争力下降的根本原因。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欧洲本土车企的问题,真的不是中国造成的,而是自身的创新乏力、市场决策保守以及对新能源转型的犹豫不决。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狂飙突进,不是靠补贴,而是靠技术、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现在,欧洲选择加税,而不是提升自身竞争力,这种短视的贸易壁垒真的能救得了他们自己吗?
更何况,中国早已不是当年任人宰割的市场。如果欧洲一意孤行,中国完全可以对等反制。到时候,受损失的恐怕不只是中国企业,欧洲企业也得跟着遭殃。
这已经不是欧洲第一次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出手了,但结果呢?贸易壁垒带来的,往往不是本国产业的复兴,而是市场的进一步萎缩。欧洲市场本就面临经济疲软的问题,新能源车企本该是他们突破困境的希望之一,现在一纸关税政策,可能直接断送了欧洲市场的活力。
说到底,法国这次的操作,不仅让人看清了他们在国际贸易上的双标态度,也让欧盟的分裂进一步暴露。1450亿的订单,换来的是一场背刺,这笔买卖,到底值不值,法国自己心里清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