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没想到,特朗普只是嘴上威胁,而中方却是准备动真格的了。
10月14日,商务部在答记者问环节,透露了10月13日中美刚刚进行了一次工作层面的会谈。
同样是10月14日,中国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明白无误地告诉世界:这次,我们动真格了。
而就在不到24小时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还在福克斯商业频道上语气放软,说那“100%的关税,不一定真的会发生”。美方这边的剧情反转得比华尔街的K线还快。
时至今日,中美这轮博弈里,到底谁在掌握主动,已经毫无疑问了。中国这次反制不是情绪性的“我也加你税”,而是制度化、长期化、精准化的“组合拳”。
从形式上看,这份《实施办法》完全是依法操作——引用《国际海运条例》等法规,层级清晰,程序完备。
2002年施行的《国际海运条例》,是中国规范国际航运活动的一部行政法规,主要规定了外国船舶在中国港口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中方政府在特定情况下可采取对等或反制措施。
从节奏上看,我方此次港务费收费标准并非一次性“重锤”,而是四年分阶段提升,从每净吨400元递增到1120元。这样的安排不是为了“立刻打疼对方”,而是传递出一个信号:我先出手,但同时给你留下一定的余地;你若不改,我还有第二步、第三步。
从针对性看,政策的适用范围不仅覆盖美国具备所有权、运营权的船舶,还包括美国企业持股超过25%的公司名下船舶。换句话说,别想换壳逃费。再加上明确的豁免条款,比如在中国建造的美船免收,既留了转圜空间,又显得这轮制裁有理有节。
这一整套设计,透露出我方冷静的力量——不吵,但不退;敢斗,但不乱。
反观美方,过去几天的表现简直是混乱不堪。从特朗普到贸易代表,再到财政部长,几乎每个人都在改口。
10月11日,还信誓旦旦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10月13日,华尔街股市暴跌2%,标普创半年最大跌幅;同样是10月13日,中美谈了一轮;10月14日,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柔声细语了起来:“关税不一定会征收,我们关系还不错。”
这转折速度,不是美方悔悟了,特朗普式“极限施压”早已是老套路:先喊到最狠,再制造谈判空间。但这次,效果明显打了折扣。中国与其交手多年,早已深谙其中路数,我们没有着急,也没有迎合;反而是美方自己被市场和舆论的反噬打疼了。可以说,这一轮,美国成了被现实牵着鼻子走的那一方。
从政策节奏看,中方的行动是“有预案、有节奏、有底气”;美方的动作是“被反应、被约束、被市场逼到位”。
从市场反应看,美国股市的波动比中国资本市场大得多——说明谁更被不确定性支配,谁的信心更脆弱。
从战略耐力看,中国用制度对冲“讹诈”,把短期摩擦变成长线筹码;而美国急于见效,耐心严重不足。
从国际舆论看,《金融时报》《南华早报》等媒体普遍认为,在这轮博弈中,中方更有战略清醒度,而美方的态度反复让“强硬”变成了“失信”。
一句话——主动权,已经从“喊得最响的那一方”,转移到了“最能稳住节奏的那一方”。
有意思的是,中方这次的反制并非纯粹为了“还击”,而是一种典型的“以斗促和”。
复旦大学吴心伯院长说得好——中国手中有牌、敢打牌,也能让美国感受到痛楚。
王义桅教授则更直接:这是“以斗促和”的过程,告诉美国——别再制造麻烦。
这背后的逻辑是清楚的:斗,是为了打掉美方的幻想;和,是为了在新规则下重建稳定。
所以,当中国亮出“特别港务费”,并同时保持沟通渠道时,传递的不是“破裂信号”,而是“我可以斗,但也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