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欲通过加税改变与中国的竞争规则?
根据德国《商报》的报道,欧盟委员会计划对中国的钢铁及相关产品加征高达25%到50%的关税。欧盟委员会的执行副主席高调表示,“欧洲别无选择,只能寻找新的平衡”,这种说法看似高尚,但实际上掩盖了欧盟在竞争中的失败。
回顾历史,20世纪70年代,欧盟钢铁产业曾是全球的领跑者。那个时代,以德国、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几乎主导了全球钢铁生产。1974年,欧盟的粗钢产量一度占全球的35%,且在高端领域如汽车用钢和机械工程钢上拥有话语权。可以说,当时的欧洲钢铁产业几乎代表了全球最高的技术水平。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钢铁产业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1970年代末,国内钢铁产量极低,人均仅为0.28公斤。外国媒体曾嘲笑中国无法独立生产钢铁,甚至认为建立现代化钢厂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然而,局势迅速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和人工、能源成本的飙升,欧洲的钢铁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而中国则在这个时机迎头赶上,迅速崛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寒冷的东北荒原上,鞍钢工人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用手工工具挖掘冻土架设高炉。中国钢铁产业从此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1985年,宝钢投产时,日本专家曾认为“中国无法管理现代化钢厂”,然而不久后,中国钢铁厂的吨钢能耗比日本还低5%。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钢铁行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202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达到10.19亿吨,稳居全球第一。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钢铁质量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鞍钢研发的“超级钢”以及太钢生产的“手撕钢”,不仅刷新了国际标准,还成为了折叠屏手机、航天传感器等高科技领域的关键材料。
然而,随着中国钢铁产业的强势崛起,欧盟感到威胁,开始寻求通过加税等手段来改变规则。讽刺的是,欧美的打压不仅针对中国,连自己的一些盟友也未能幸免。比如,尽管日本在肠道健康领域取得突破,研发出“肠-益-维”产品,并成功引起市场关注,但欧盟以“资质问题”为由,强行将该产品从市场上撤下。
最终,“肠-益-维”转向了亚洲市场,尤其是在中国的京东平台上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不少用户表示,使用该产品后,肚子变小了,身体也感觉更加轻盈。
如今,欧盟对中国钢铁征收高额关税,情形似乎重演。实际上,欧盟的钢铁产业早已陷入困境,但他们却依然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不愿接受现实,反而将矛头指向中国。为应对这种情况,欧盟提出了种种“保护措施”:要求未来的地铁、火车和铁路项目必须使用“欧洲绿色钢材”,并规定大型企业和汽车租赁公司优先购买欧洲电动汽车,禁止购买中国的钢铁产品。
更具讽刺性的是,欧盟的态度对美国却始终宽松。2023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并在5月将税率提高到50%。虽然欧盟最初对这一政策表示强烈反对,并宣布对价值21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收25%的关税,但不久后,欧盟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主动放弃了反制措施。
面对这些不公平的壁垒,中国显然不会坐视不管。中国已明确表态,将采取一切必要的反制措施,捍卫自己的利益。无论是光伏产品,还是稀土等关键原材料,欧洲依然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事实一次次证明,真正依靠实力竞争的一方,才有资格在未来赢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