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0 月 27 日,2025 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明确指出,近年来市场机构发行的虚拟货币尤其是稳定币持续涌现,但整体仍处于发展早期。他强调,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中央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对稳定币发展普遍持审慎态度,其在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放大了全球金融监管漏洞。这一表态为理解稳定币的发展现状与风险提供了关键指引。

2025 年下半年,稳定币在全球金融领域快速渗透却暗藏隐忧。作为锚定法定货币或实体资产的虚拟资产,其规模显著扩张 —— 全球市值超 2700 亿美元,年交易额达 37 万亿美元,赶超传统支付巨头。
应用场景已从加密交易延伸至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菲律宾工人借其跨境收款,手续费低至 0.2 美元且秒到账;制造业用其结算应收账款,降低 1.2% 成本;贝莱德、汇丰等机构将其用于创新业务,Visa、摩根大通等传统机构也加速布局稳定币相关系统。
但扩张背后,监管博弈与风险凸显。美国、欧盟、香港等地相继出台监管政策,因标准严苛,蚂蚁、京东等机构暂停稳定币发行计划。同时,其匿名跨境特性滋生风险,已有诈骗分子借 “稳定币高息理财” 设局。
稳定币的特性使其成为风险与犯罪的高发领域,潘功胜提及的监管漏洞正逐步演变为三类突出陷阱:
❶ 诈骗骗局的 “可信马甲”
犯罪分子利用稳定币价格稳定的特点包装骗局,以 “高收益” 为诱饵吸引投资者。如 2025 年 6 月爆雷的 “DGCX 鑫慷嘉” 平台,以 USDT 为交易媒介,宣称 “每日 1% 收益”,通过传销式拉人头机制吸纳 200 余万投资者资金,最终卷款失联。类似的 WO token 案更吸收 2.86 亿余枚 USDT,涉案金额超 77 亿元,本质均为借助稳定币包装的庞氏骗局。
❷ 跨境洗钱的 “隐形通道”
由于交易天然跨境且匿名性强,稳定币成为洗钱、违规跨境转移资金的工具。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数据显示,2024 年与欺诈相关的链上非法活动金额达 510 亿美元,犯罪分子常通过波场网络 USDT 结合混币器、跨链桥,快速构建复杂资金路径,大幅增加追踪难度。
❸ 金融系统的 “投机推手”
目前 90% 以上的稳定币交易服务于加密资产炒作,浓厚的投机氛围不仅增加金融系统脆弱性,还对部分欠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主权形成冲击。央行模拟测算显示,若放任私营稳定币扩张,三年内可能形成数万亿元 “体外循环” 资金,严重干扰货币政策传导。
针对稳定币风险,监管部门与市场参与者已构建多层次防控体系,具体可从两方面落实:
❶ 监管政策:从境内严打至全球协同
国内层面,2017 年以来人民银行发布的多项虚拟货币风险防控政策仍有效,下一步将联合执法部门持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经营与炒作,同时密切跟踪境外稳定币发展动态。国际层面,各国已形成监管共识:美国要求稳定币储备 100% 配置现金或短期国债,欧盟实施风险分级监管,香港则设定 2500 万港元实缴资本门槛,对牌照审批 “宁缺毋滥”。
❷ 个人防范:避开三大核心误区
拒绝 “高收益” 迷信
稳定币本身不产生高额收益,任何以 “保本付息”、“稳赚不赔” 为噱头的项目均为骗局,参与此类活动的损失需自行承担。
核实交易合规性
远离场外私下交易,不向陌生账户划转稳定币,对 “知名企业发行” 等信息需通过官方渠道验证,警惕品牌冒用风险。
认清资产本质
稳定币并非法定货币,其价值依赖发行方储备资产与监管约束,无监管背书的稳定币随时面临脱锚风险。
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的表态,既点出了稳定币作为新兴金融形态的发展阶段特性,更敲响了风险防控的警钟。从全球现状看,稳定币的规模扩张与监管完善仍在动态平衡中推进,而其背后的诈骗陷阱、洗钱风险与投机隐患,本质上是技术创新与监管滞后的阶段性矛盾。
对监管而言,需在打击非法活动与跟踪创新动态间精准发力;对普通公众而言,坚守 “不贪高收益、不信伪概念、不做私下交易” 的底线,才是守护资产安全的核心逻辑。随着全球监管框架的逐步成熟,稳定币唯有纳入合规轨道,才能真正发挥技术价值 —— 这正是当前金融治理的关键方向。
面对稳定币等虚拟资产领域的风险隐患与非法活动,零时科技依托专业技术能力与实战经验,以虚拟币链上数据为核心,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与溯源服务体系。
我们以虚拟币地址为关键切入点,凭借精准的链上交易穿透技术与丰富的高危地址标签库,实现对可疑资金的实时监控预警与动态追踪。通过交易流向、时间节点、关联主体等多维度数据分析,可快速识别高危地址风险,24 小时不间断追溯资金链路;同时,能精准还原非法交易路径、锁定核心证据信息,为司法机关提供专业的查证协助与数据支持,高效助力虚拟币领域反洗钱、诈骗打击等工作,为金融安全与监管防控筑牢技术屏障。
上一篇:快看,贵阳黄金大道披金甲啦
下一篇:牛市氛围暴增!ETF资金两头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