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三季度,越南以8.23%的GDP增速逆势领跑亚洲,超越中印成为全球经济焦点。
但高光之下,隐忧暗藏,过度依赖外资与中美市场、工业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成本红利消退及金融风险累积,都让其发展模式充满不确定性。
中越之间究竟是竞争还是互补?越南能否复制中国奇迹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小李将穿透增速表象,拆解其红利密码、剖析潜在危机,厘清中越在全球分工中的深层格局。

8.23%增速爆火
2025年第三季度,越南8.23%的GDP增速震惊全球,不仅一举超越中印两大经济体,更让瑞银、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预期,这匹东南亚新星的风头,短期内无人能及。
越南的爆发,本质是精准契合了全球化重构的时代节奏,近年来中美博弈升级,关税壁垒让全球贸易陷入震荡,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规避成本压力,开启了跨区域迁移浪潮。
而越南恰好具备了承接这波红利的核心条件:廉价且充足的劳动力、力度颇大的招商优惠政策,再加上背靠东盟的地理优势,顺理成章成为产业迁移的核心目的地。

曾经扎根中国的制造业巨头,如今纷纷将目光投向越南,耐克、阿迪的代工厂陆续落地,三星、苹果也将部分组装产能转移至此,中国企业的入驻步伐同样迅猛。
截至2025年5月,在越注册的中国企业已超过3000家,其中上市公司300多家,预计全年新增将超过1500家,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251家实现数倍增长。
关键的是关税红利的加持,2025年7月美越达成协议,将越南输美商品基准关税从46%大幅降至20%,这一税率不仅低于中国,更优于印度、缅甸等竞争对手,直接为越南出口注入强劲动力。

但协议明确规定,对被认定为“转运”的第三国商品将征收40%的惩罚性关税,越南同时承诺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并减少非关税壁垒。
美国对转运货物的严查,曾被视为越南的潜在风险,但事态发展超出预期,这种约束反而倒逼跨国企业调整布局,将零部件生产甚至研发中心逐步落地越南本土。
与其通过灰色渠道转运担惊受怕,不如在越南本土完善供应链,提升产品本土附加值,彻底规避关税风险,特朗普政府的这一政策,看似是围堵,实则意外推动了越南产业向纵深发展。
后发国家借助产业转移实现快速增长,在全球化进程中并不鲜见,但越南这波增长更多依赖时代机遇的馈赠,而非自身制度创新或产业积淀的厚积薄发。

高光背后藏暗礁
越南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复刻中国“内需+外需”的双轮驱动模式,但这套看似成熟的模式,在越南的落地实践中,更像是在刀尖上跳舞,暗藏着诸多难以忽视的隐忧。
越南以政府投资为核心撬动基建扩张,2025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9%,政府投资更是大幅飙升,全年公共投资目标较2024年增长40%,高速公路、港口、电站等项目遍地开花,颇有“基建狂魔”的架势。
但与中国当年基建拉动内需的逻辑不同,越南的基建投资严重依赖外部资本,本土资本参与度极低,这使得基建的可持续性完全受制于外资流向。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公共债务占GDP比例为32.9%,2025年预计维持在32%左右,虽远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当前为财政预留了充足空间,但这种优势更多源于其现阶段的发展体量。
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和基建投入进入高峰期,未来负债压力必然逐步显现,财政平衡将面临更大挑战。
外需端的隐患更为突出,越南经济本质上是“夹缝经济”,2025年上半年自中国进口占总进口40%,前7个月对美出口占总出口32.4%,经济命脉被两个大国同时掌控。
中美关系的任何波动,或是美国收紧原产地规则,都可能直接导致越南出口引擎熄火。

更致命的是工业基础的薄弱,93.9%的生产性原材料依赖进口,其中60%的制造业中间品来自中国,越南制造业本质上仍停留在“组装中国零部件”的加工阶段,缺乏自主产业链支撑。
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同样严峻,2025年预计电力缺口达1500万千瓦,北部地区旱季电力缺口更是高达68亿千瓦时,备用容量率仅10%,频繁的电力短缺需要从中国进口18亿度电应急。
成本优势的快速消退和金融风险的累积,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的不确定性。
2025年初越南平均月薪已达321美元,较2020年实现大幅增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老挝、柬埔寨转移,成本红利正在快速消失。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胡志明市房价收入比已达35.5倍,河内这一比例为18倍,远超国际5-7倍的警戒线,部分楼盘空置率居高不下,供应过剩问题突出。
2025年10月20日,胡志明指数暴跌5.18%,MSCI越南指数跌幅达5.85%,导火索便是越南政府监察总署公布的调查报告,揭露多家银行与地产公司存在不正当交易、资金挪用等问题,凸显出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越南外贸依存度高达177.2%,外资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出口额,内资企业占比不足30%,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外资拉动。

中越真的是竞争对手
越南的高速增长,让不少人产生疑问:它能否超越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偏离了核心,中越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全球化分工接力者。
中国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世界工厂”到“科技强国”的转型,如今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早已跳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赛道。

而越南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承接的正是中国逐步转移的低附加值产业,两者在发展维度上存在本质差异。
中越之间是深度绑定的互补关系,而非零和博弈,越南的工厂依赖中国供应60%的制造业原材料和零部件,电网缺电需要从中国进口补充,北部边境的经济发展更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投资。
这种产业链上的深度依存,并非关税政策或产业转移所能轻易切断,中国升级产业结构,释放低端产能,越南承接实现发展,这正是全球化分工的自然结果,对双方而言都是共赢。

越南能否跻身真正的“世界工厂”,关键不在于复刻中国路径,而在于能否突破自身先天短板。
基础设施薄弱、政策连续性不足、人均受教育水平有限,这些都是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
中国当年的成功,不仅在于承接产业转移,更在于持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产业体系,这些都是越南当前亟需补齐的短板。

结语
越南的崛起本质上是后发国家抓住时代机遇的典型案例。它的繁荣值得关注,但无需解读为“威胁”。
全球经济早已脱离你输我赢的单一博弈逻辑,中国向高端制造迈进,越南承接低端产能,形成产业链协同,反而能提升全球分工效率。
未来若越南能补齐自身短板,或许能成为全球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而中国,将在科技和高端制造的赛道上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