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耿倩 上海报道
外资公募持续加码中国市场的信号再度释放。天眼查工商变更信息显示,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富达基金”)完成新一轮增资,注册资本由1.82亿美元增至2亿美元,增幅接近10%。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该公司年内第二次获得增资,也是2021年5月成立以来的第六轮资本注入。其注册资本从最初的3000万美元,增至如今的2亿美元,四年间增幅超过五倍。
在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看来,外资公募持续增资,释放了其坚定看好并致力于深耕中国市场的强烈信号。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既表明了外资公募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坚定信心,也是其应对中国公募行业日益激烈竞争的战略举措,即通过增资来增强资本实力,以支持业务拓展、投研体系建设和人才投入,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年内两度增资,注册资本四年增长超五倍
外资公募富达基金年内第二次获得资本注入。天眼查显示,富达基金注册资本由1.82亿美元增至2亿美元,增幅为9.89%,信息更新时间为2025年11月11日。
作为富达国际在中国的全资公募基金平台,富达基金此次已是今年第二次增资。今年2月,该公司已完成一次幅度13.75%的增资,将注册资本从1.6亿美元提升至1.82亿美元。短短十个月内的连续两次注资,使公司注册资本较年初增长25%。
回溯发展历程,富达基金自2021年5月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六轮增资。2022年2月,富达基金启动首次增资。天眼查平台显示,富达基金将注册资本金由成立之初的3000万美元增加至6500万美元,增资幅度达到116.67%。同年8月,富达基金将注册资本金继续增加至1亿美元。2023年7月,富达基金注册资本由1亿美元增至1.3亿美元,增幅30%。2024年2月,其注册资本再次提升至1.6亿美元。至此,富达基金的注册资本金相比成立之初增加了四倍还多。
其注册资本从最初的3000万美元起步,历经多次上调后达到如今的2亿美元规模,四年间增幅超过五倍。股权结构显示,此次增资仍由其全资股东FIL ASIA HOLDINGS PTE. LIMITED全额出资,维持100%外商独资属性不变。
持续的资本注入或是为富达基金的业务拓展做准备。Wind数据显示,自2022年12月正式开展公募业务以来,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富达基金已成立10只产品,覆盖债券型、股票型、混合型及公募FOF,合计管理规模达35.71亿元。
从产品类型上看,债券型基金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规模占比超七成。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富达基金旗下4只债券型基金规模为26.1亿元,占全公司总规模的73.11%;股票型基金有1只,规模为4.05亿元,占比11.34%;4只混合型基金以3.66亿元的规模占据10.24%的比例;FOF基金最少,只有1.89亿元,占比为5.31%。
2023年4月,富达基金旗下“元老级产品”富达传承6个月正式成立,首募规模便达10.6亿元。时隔两年,公司产品矩阵已扩容至10只,但管理规模却呈现逐年下滑态势,如今甚至大幅低于2023年年末仅2只基金在售时的水平。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富达基金管理规模同比下降44.38%,而当时仅有5只基金发行;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末,富达基金管理规模达到57.78亿元,当时仅有2只产品在售,现如今规模还比那时减少了22.07亿元。
产品矩阵持续扩容、基金数量逐年递增、注册资本金稳步攀升,与管理规模的连年缩水形成鲜明反差。在股东持续增资释放积极信号的同时,富达基金也正面临着规模增长不及预期的现实挑战。
但注册资本四年超五倍的增长着实彰显了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信心。富达基金基金经理张笑牧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重申对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及创新型大消费这“一超三强”四大赛道的看好,并对“十五五”期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创新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外资公募增资潮起,长期看好中国市场潜力
富达基金的接连增资,正是外资机构持续加码中国公募市场的生动注脚。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先后有联博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等外资机构完成注资,其中摩根士丹利基金将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9.5亿元,联博基金从3亿元增至5亿元。
谈及外商独资公募的股东增资逻辑,武泽伟表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稳步推进,外资机构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股东方选择加大资金投入,核心是希望将全球沉淀的行业经验与本土市场特点深度结合。同时,这也充分体现了外资公募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坚定看好,以及对内地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持续扩容的积极预期。
当前,国内已形成9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的竞争格局,行业规模分化特征显著。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摩根基金、宏利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的非货币管理规模位居前列,分别达到1329.73亿元、637亿元、260.81亿元;贝莱德基金和路博迈基金分别以126.25亿元和119.88亿元的规模成为新设机构中的佼佼者,施罗德基金和富达基金规模均在35亿元以上,安联基金、联博基金则处于稳步增长阶段。
在产品布局上,外资公募呈现差异化竞争态势。摩根基金、宏利基金等头部机构依托长期积累,形成全品类产品矩阵;富达基金聚焦FOF与养老金融领域打造特色优势,其多元资产FOF产品成为行业创新样本;部分机构则重点布局指数增强等细分赛道,通过精准定位吸引投资者。
随着A股行情回暖及上证指数突破4000点刷新10年新高,外资公募对中国市场的布局持续加码。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9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累计发行275只产品,合计管理规模达3731.73亿元。

《华夏时报》制表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外资公募在产品创新、全球资产配置等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武泽伟指出,外资公募有望凭借全球视野、成熟风控模型及特定领域的深厚积淀,与中国本土公募形成差异化竞争,共同丰富资管行业的生态。
但外资公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非坦途,机遇与挑战并存。武泽伟补充道,要达成规模的实质性增长和品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外资公募需持续推进本土化进程,深入洞察中国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行为特征,同时实现全球投资优势与本土实践的深度适配。展望未来,行业竞争格局或将朝着更加多元、活跃的方向演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