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老牌公募申万菱信基金在同一天发布了两只基金的"死亡通知书"!即申万菱信碳中和智选混合发起式与申万菱信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发起式(FOF)双双进入清算程序。
说起这两只基金的"前世今生",那真是一部标准的悲剧片。
2022年8月2日,正值碳中和概念火热、养老投资备受关注的时候,这两只基金踩着热点华丽登场。基金公司信心满满,投资者也充满期待。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三年过去了,碳中和基金规模从最初的"雄心壮志"缩水到只剩0.08亿元,亏损高达41.67%;养老目标基金虽然勉强实现了2.26%的正收益,但规模也只剩下0.25亿元,远远低于2亿元的"生死线"。
此次清盘并非孤例。今年以来,申万菱信基金已有6只发起式基金相继退场,包括此前清盘的申万菱信双禧混合发起式、申万菱信鑫享稳健混合发起式等产品,清盘原因均为“成立三年后规模不足2亿元”。这个数字在整个行业都不多见,用专业人士的话说,这可能反映出该公司在产品战略管理和投研能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客观来说,发起式基金的设计初衷是好的——基金公司自掏腰包至少1000万元,锁定三年,与投资者"同舟共济"。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利益绑定机制,但现实运作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就叨姐来看,一方面,部分基金公司为了快速扩充产品线,大量发行发起式基金,但后续的营销和投研跟不上;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变化莫测,一些热点概念基金在风口过后就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从今年7月的数据看,19只清盘基金中有7只是发起式基金,这个比例确实不低。像永赢卓越甄选累计下跌近23%,富荣医药健康混合下跌20.80%,业绩表现直接影响了投资者信心,最终难逃清盘命运。
说到底,发起式基金的"危机"本质上还是一个投研实力和产品管理的问题。基金公司不能只想着"铺摊子",更要想着如何"做好摊子"。投资者用脚投票是最直接的反馈,业绩不行、管理不善,再好的制度设计也救不了。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