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煞费苦心设计的对俄第二阶段制裁方案,确实让欧洲方面眼前一亮。这个极具针对性的方案提出对购买俄罗斯原油的中国、印度等国加征100%的高额关税,从表面看确实能有效切断俄能源出口的生命线。欧洲政要们最初对这个方案寄予厚望,认为这必将重创中印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
然而好景不长,当特朗普提出欧洲必须率先实施制裁、美国才会跟进的条件后,欧洲方面的热情瞬间降至冰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最新发表的政策咨文中,对这项所谓的二级制裁只字未提,这种刻意的回避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
眼见欧洲迟迟没有动作,特朗普政府决定先发制人,率先出手。冯德莱恩在其连任后的首份政策咨文中,将欧洲定位为全球价值观的捍卫者,声称必须为捍卫西方价值观而战。这种论调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欧洲在国际舞台确实日益孤立。曾经亲密的跨大西洋关系在特朗普上台后屡遭背刺,传统左翼政党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与此同时,中俄印三国的紧密互动更被欧洲视为重大威胁,而与中东国家的话不投机也让欧洲的外交处境雪上加霜。
但欧洲当前的困境又能怪谁呢?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后头:一方面,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将成为欧洲各国财政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能源格局的剧变导致工业生产和民生成本持续攀升。持续三年的俄乌冲突已经严重透支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与未来十几年的发展前景相比,冯德莱恩更担忧的是欧洲当下的经济困境。虽然目前还能勉强维持,但如果真的对中印实施100%的惩罚性关税,无异于经济自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经贸合作持续深化。若欧洲贸然发动这种极端制裁,必将自食恶果。
就在美欧相互推诿之际,特朗普已经按捺不住了。他急需拉欧洲下水,以推动其遏制中俄的战略布局。在对俄政策上,美西方的目标很明确:通过乌克兰战争拖垮俄罗斯经济。但在对华策略上则更为谨慎,特别是在中国展示军事实力后,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经济战和舆论战成为主要手段。
与欧洲的稳健作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激进政策正在引发反噬效应。面对就业数据疲软、货币政策失灵、司法纠纷缠身等多重危机,特朗普迫切需要取得实质性政绩来巩固支持率。因此,在欧洲犹豫不决时,他决定抢先出手。
特朗普政府即将对中国输美药品实施更严格的管制措施,这项获得两党支持的举措虽然能讨好精英阶层,却可能导致普通民众的用药成本飙升,使奥巴马医改的成果付诸东流。在当前中美博弈中,特朗普的每项对华打压政策几乎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他拉拢欧洲的企图不过是想转嫁成本,同时为可能的失败找替罪羊。这种算计,明眼人都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