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文综合《国家治理》杂志、第一财经、中青报、澎湃新闻、湖南日报、瞭望等
近日,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撰文提出,可探索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的安排,将财政资源更多用于民生保障。
仇保兴的此番建议并非孤立观点,而是对已运行多年的“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的理论总结与扩展。据公开报道,目前全国97个“人口小县”已经完成机构改革,大幅精简压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多个县宣布每年节约经费数千万元,其中山西河曲县财政供养人员每年支出减少1.33亿元。官方信息显示,这种改革模式未来可能在更多人口流出地区复制推广。
1
仇保兴:探索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的安排 将财政用于民生
近日,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家治理》杂志发表题为《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效》的署名文章,对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建议。
网页截图
他认为,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部分小城镇人口流失,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显著表现之一,不仅会增加大城市负担,也削弱小城镇的“三农”服务功能。
他建议,可对部分小城镇进行改造,提升产业、形态、人文和服务特色;推动大城市医院学校定向兼并小城镇医院和中小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探索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的安排,将财政资源更多用于民生保障。
仇保兴提到的“公务人员与常住人口比例式削减”,旨在推动编制资源与人口规模动态适配。
这意味着人口持续流出的地区,公务人员数量和机构设置应相应减少;而人口流入地,则可能适当增加。其目的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解决一些地区“人少机构多”的错配问题。
2
陕西人口最少的县:县城8000多人 公务人员2000多人 “一家几口都是公务员”现象不少见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县域平均人口达39.9万人,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208个县的常住人口超过80万,546个县常住人口不到20万人,246个县常住人口不到10万人,100多个县常住人口不到5万人。这些“人口小县”主要分布在西部。
“人口小县”普遍存在“财政供养入不敷出”的情况,转移支付资金大量用于发放工资和维持机构运转,被称为“吃饭财政”。其中,最为知名的是位于秦岭深处的“大熊猫之乡”——陕西佛坪县。
俯瞰佛坪县城。本文图片均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杨杰/摄
佛坪县是陕西人口最少的县,常住人口仅约3.5万人,不到郑州大学人数的一半,一栋互联网总部大楼就能装下全县人。安徽临泉县人口超过200万,是佛坪县的67倍。从GDP来看,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是佛坪的352倍。
县城无论大小贫富,都有一套行政建制支持运转。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说,在佛坪县,“一家几口都是公务员的现象并不少见”。
中青报记者2021年赶赴佛坪县实地采访发现,佛坪县没有麦当劳、肯德基,没有网约车,出租车只有9辆。县城桥头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张巨幅考公广告,当地很多留下的年轻人没有过多选择,希望跳入有编制的池子中。有人考到超龄仍没考上,有人为考编制已经花了十几万元,并仍在继续。县城工作的优先级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亲时,女孩只要有编,家底不错,再打扮一下,就是“白富美”了。
第一财经当年的实地采访也表明,在佛坪县,最热门的职业,是考公务员,再次之,是到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去上班,也因此,虽然整个县城的常住人口只有8000多人,但在政府、事业单位上班的,仅公开的数据就有2000多人。
佛坪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份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县有各类编制2194名,其中行政编制640名,事业编制1554名。而《佛坪县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则显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2991人。这意味着当地公职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至少达到6%(远高于全国约3%的平均水平)。
佛坪县2018年、2019年全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为3943万元、3660万元,这两年的财政支出分别为8亿元、7.97亿元,极度依赖上级转移支付。
当地地方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巨大反差,最终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在2021年两会上提出“优化县级行政区划、推进小县合并试点”的理由之一。
3
全国多地完成改革:山西河曲县财政供养人员每年支出减少1.33亿元
据公开报道,近年来,全国多地已完成“人口小县”机构改革,成效明显。
湖南古丈县总人口14.3万人,是该省人口最少的县,GDP只有35亿元,也是全省最少。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和财政供养的人员不少。在编人员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3.93%,财政负担不轻,绝大部分可用财力靠上级部门转移支付。
2024年,该县机构限额由改革前33个调整为23个、核减科级领导职数55名,产业园区编制、科级领导职数分别精简69.2%、83.3%,县级议事协调机构由271个减至21个,精简率达92%。
2020年4月起,山西开始“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原则上不再设立10名编制以下的事业单位,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不超10个。
据悉,该省6个人口不足20万的县城列入试点,分两批进行。第一批是忻州市河曲县和临汾市浮山县,第二批是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黎城县。
数据显示,第一批中的河曲县,将3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135名领导职数精简为114名;将186个涉改事业单位整合为40个、1964名事业编制核减为659名,核减48%。河曲县的数据显示,改革过渡期之后,县直部门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减少1050万元,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福利、“五险一金”等支出每年减少1.33亿元。
第二批中的娄烦县2022年完成53个涉改单位挂牌工作,整合撤并33个单位,精简人员编制341名,下沉乡镇人员编制56名,节约人员经费3410余万元,运行经费约990万元,合计节约4400万元。
资料图
石楼县改革后,设置党政机构22个,均为正科级建制,其中党委序列6个,县政府组成部门由26个精简为16个,全县党政机构减少了37.1%,事业单位减少了31.1%,行政事业单位科级职数减少11.8%。石楼县财政局副局长王建生算了一笔账:压减了30多个单位,预计每年减少5000余万元经费。编制缩减了之后,人员经费预计每年减少2000多万元。
此外,内蒙古、安徽、甘肃、江西、福建、四川、西藏、青海等地也在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
中央编办主任李小新去年曾透露,2024年以来,全国97个“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为优化县域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探索了有效路径。下一步,要结合县域发展实际需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做法、深入研究论证和认真分析评估基础上,研究提出在更大范围推进人口小县机构优化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