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的豆农面临着一个不小的挑战,而这不仅仅是失去了订单,更是失去了最大的客户——中国。自5月以来,中国没有再购买美国的大豆,导致美国的大豆出口几乎归零。尽管特朗普政府坚持加征关税,甚至提出用关税收入补贴农民,但问题依然严重: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户,仅仅依靠补贴能拯救豆农吗?
去年9月,中国买家购买了美国大豆近40%的海外销量。但到今年5月,这个数字彻底消失。根据《经济学人》的数据,这是自1998年以来,美国首次没有任何中方的购买记录。即使在2018和2019年中美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中国仍然有少量购买美国大豆。而今年的“零采购”堪称重创。
美国的核心大豆产区,如伊利诺伊、艾奥瓦、明尼苏达和印第安纳等地受影响尤为严重,这些地区的产量合计占全美一半以上。如今,农民面临两条选择:要么亏本甩卖,要么自己承担费用将大豆存储起来。
事实上,早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时,豆农就曾经历过被“抛弃”的痛苦。当时,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从140亿美元骤降至70.6亿美元,导致80多家农场破产,库存大豆积压至2696万吨。虽然当时的中西部农民苦不堪言,但他们依然在2024年选择投票支持特朗普。结果,到了2025年秋季,他们再次陷入了类似的困境。
特朗普已经证明过一次他会牺牲豆农,这一轮不过是历史的重演。更糟糕的是,大豆出口的下降不仅影响农民收入,还波及整个农业产业链。根据美国农场局的数据,2024年农场破产率上升了55%,2025年可能会更加严重。肥料供应商、农机制造商、仓储公司和港口码头等都因出口减少而受到影响。农机卖不动、港口货量不足,地方政府的税收也锐减,银行对农业贷款的条件也越来越严格。农业不仅是农民的问题,它关系到美国中西部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如今,大豆危机已经演变为区域性的经济危机。
特朗普在白宫表示,他会和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讨论将部分关税收入“返还”给农民,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图恩也透露,农业委员会正在研究补贴方案。罗林斯甚至在密苏里州讲话时表示:“农民的好日子,明年就会来。”但这一承诺对农民来说似乎太过遥远。堪萨斯农民联盟的负责人尼克·莱文多夫斯基反驳道:“我们等不到明年!”因为现在,每英亩的损失已经达到100到150美元,农民根本没有时间等。
更让农民愤怒的是,9月30日,美国财长珍妮特·贝森特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被拍到的一条私人短信曝光。短信中,她抱怨阿根廷取消了谷物出口税,导致阿根廷以更低的价格将大豆卖给中国。消息迅速传播,成为热门话题。对美国豆农来说,这无疑是伤口上撒盐——政府对外国如此大方,却无法保住他们的大豆市场。
9月22日,阿根廷总统哈维尔·米莱宣布临时取消大豆、玉米、小麦及副产品的出口税。此前,大豆的出口税高达26%,豆油和豆粕的税率超过24%。免税政策出台后,阿根廷两天内就达成了7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其中大豆就占了266万吨,大部分出口到中国。这恰巧赶上了美国大豆的出口旺季。阿根廷的政策直接抢占了市场,导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大幅下跌,跌至每蒲式耳10.1美元。
此外,巴西近年来大豆产量屡创新高。2025年8月,中国进口了1227.9万吨大豆,其中超过80%来自巴西。与之相比,美国的大豆不仅要面对23%的关税,还因关税政策导致生产成本,如化肥和钢铁价格上涨,最终使得美国的豆农在价格竞争中失去了优势。
如今,美国农民越来越清楚,失去市场后,无论补贴多少,都无法弥补失去的买家。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在2025年前8个月,中国的进口大豆总量为7331.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其中超过85%来自巴西,阿根廷的份额也在增加。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在调整饲料配方,减少对豆粕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中国采取的“多元化采购与需求调整”策略,使得美国大豆几乎不可能恢复往日的市场份额。
特朗普通过加征关税试图逼迫中国让步,但事实证明,关税并没有让中国退缩,反而加速了中国“去美国化”的进程。特朗普的策略看似简单:收取关税,再用一部分钱补贴农民,表面上“两边都不得罪”。但市场的空缺并不是靠补贴就能填补的。大豆作为美国农业出口的主力,其出口问题牵动着整个产业链,价值超过4000亿美元。2025年的收获季,留给美国农民的,不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堆满仓库却卖不出去的大豆。
特朗普如果不改变策略,继续加大对中国的关税压力,就意味着豆农将继续为此付出代价。牺牲豆农的利益,换来的强硬政策是否值得,答案显而易见。